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首先作为一个哲学名词,是十七世纪唯理论哲学为证明“存在本质”的终极真理而引人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后来泛指关于存在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研究,1934年,”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中,首先把“本体论”概念引入学批评.从而引起了学批评的革命性变革。兰色姆认为,学研究的对象只应当是诗的“本体即诗的存在的现实”.诗歌既有逻辑的构架.也有各部分的肌质,“如果一个批评家,在诗的肌质方面无话可说,那他就等于在以诗而论的诗方面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3.
新批评派的诗学又被称为“张力诗学”,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统治了英美学术界,被认为是和现代主义诗歌相配套的诗学理论。既然如此,张力诗学必然和其提倡的现代主义诗歌一样,张扬审美批判精神。事实也是如此。但由于很多研究者对张力诗学的简单化处理,这一特征往往被忽视。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两位在新批评派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兰色姆和布鲁克斯的诗学主张,揭示出包含在张力诗学中审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4.
冯发云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0-21
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关注焦点,采用细读式方法论,长于诗歌分析。由于它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类似,使得玄学派诗歌与新批评思维叠加在一起。在新批评的视野中玄学派诗歌富含张力与反讽、意象与曲喻、戏剧性与伪逻辑等特点,这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细读”(Close Reading)是后辈研究者总结的美国“新批评派”的核心批评方法.考其英语原文,英国批评家瑞恰兹首先提出“Closeness of Reading”,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的表述则是“Careful Reading”.“Close Reading”可能是前两者的转述或再转述.“细读”的创造者是布鲁克斯的老师兰色姆,在美国梵特比尔大学英语系任教时,他即以此法分析文学作品.细读过程需要不停向学生提问,其主要性质是一种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方法,和英语系传统的传记研究方法相对应.布鲁克斯在梵特比尔大学和牛津大学求学期间,以细读为特色的文学教学理念和文学批评方法开始成型.  相似文献   

6.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7.
“新批评”派的领军人物兰色姆的经典理论著作New Criticism(1941)一直没有引入中国。由王腊宝和张哲翻译的《新批评》为中国的文学批评界补上了这一课。这部译著行文忠实、流畅,摆脱了文学理论译文中常见的翻译腔,其中的三篇序剖析了包括“新批评”在内的文学理论的意义,表达了对经典理论著作的辩证立场。这部迟到的经典对改变当前国内过分依附理论、缺乏细读文本的风气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美国翻译研讨班受到新批评派文学理论的影响,分析了新批评派以作品为中心的本体论文学观和"意图谬误—感受谬误"等观点对翻译研讨班翻译思想与实践的启迪,指出了新批评派推动了翻译研讨班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说”与“他说”作为诗歌语言言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在“我说”与“他说”之间诗歌整体意蕴、结构得以呈现.但较之于“我说”的同一变化性,“他说”语言自身言说的无限可能速度性、可写性以及世界的元元素性,却始终与兰色姆所谓诗歌之还原丰富、复杂的世界的本体论宿求相合.在诗歌本体论的追寻中,“他说”具有绝对的权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艾略特的诗歌被奉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早期诗歌以他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情歌》为代表,展现了艾略特对诗歌创作的敏锐把握和天赋。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向读者传达了"非个性化"理论的观念,为英美新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将威廉·燕卜荪归为英美新批评派的惯常认识并不到位.燕卜荪恰恰是在与新批评派理论相区分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在思想上的划界,进而建立了极富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燕卜荪非常强调作者生平以及历史背景在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而这两者恰恰是新批评家们所尽力避免的.燕卜荪以“形式”和“作者的意图”所展开的系列论述,是其与英美新批评派之间理论分歧的显证.  相似文献   

12.
张力是艾伦.退特独创的一个文论术语,主要指诗中内涵义与外延义的同时存在,扩言之,指矛盾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其直接源头是兰色姆和燕卜荪,但相关观念源远流长。张力论在新批评派内部得到广泛引申,后又受到阿恩海姆的创造性发展。随着新批评观念的引进,张力论在我国也不断被引申、应用,但其理论价值还没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派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新时期,我国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者最初对新批评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进行比较诗学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心雕龙》、明清小说评点与新批评派的比较诗学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钱静 《文教资料》2010,(11):4-6
作为西方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英美新批评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本文利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中的反讽与悖论两种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T·S·艾略特(1888—1965年),现代文学批评家、剧作家和伟大的诗人。1948年,为表彰他“作为一位现代诗歌的开拓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最重要的诗作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首四重奏》等。艾略特是在英美现代诗歌发展的关键时刻,根据其自成系统的理论进行诗歌创作的。他非常注重传统,同时吸取意象派的长处,并把17世纪玄学派诗歌技巧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诗歌技巧熔为一炉。他强调内心独白、戏剧性表现、思想感性化、客观对应物和用典等诗歌技法,开创了尽管十分难懂却真正新颖的诗风,在艺术上为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英美现代诗歌充满  相似文献   

16.
新批评与文本细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西方的形式主义批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二十年代中期产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第二阶段是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英美新批评 ,五十年代一度称雄美国批评界 ,并产生广泛的世界影响 ;第三阶段是六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的兴起到八十年代后结构主义的出现。这三个阶段清晰地显示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条发展线索 :就是由作者研究走向文本研究、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本文所指的新批评 ,即处于这个过程第二阶段的批评流派 ,其得名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 194 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对于传统文学批评致力于作家个…  相似文献   

17.
"中和"之美——从瑞恰兹"中和诗论"看中国唐诗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恰兹“中和诗论”是新批评派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他认为“诗是各种经验错综复杂而又辩证有序的调和”。这一理论观点与我国诗歌讲求和谐关的艺术境界不谋而合。唐诗作为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更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契合。  相似文献   

18.
瑞恰兹是英美新批评派成熟时期“南方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作“新批评之父”.研究他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原则,对我们深刻认识文学的本质,进行文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其语境理论、语义学理论和诗歌理论文学创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新批评理论最初是一种为现代派诗歌辩护的诗学,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主义文论。用新批评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古代小说,是一个新的尝试。新批评中的细读法和比喻、象征等方法,确实与中国古代小说有一定的契合度。但新批评只研究一部作品却忽略社会历史因素,这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评福克纳“ARoseforEmily”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美最具影响的批评模式─—新批评派,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①其最根本特点就是把作品看成独立存在的实体的文学本体论,即着重文艺作品的“内在”分析,认为社会、道德哲学、身世之类的内容与分析不相干,坚持通过细读(CloseReading),对文学作品作详尽的分析和诠释。批评家好象用放大镜去读每一个字,文学词句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等,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不仅注意每个词的意义,而且善于发现词句之间的微妙联系,并在这种相互关联中确定单个词的含义。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句型、语气以及比喻、意象的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