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尹鸿  张晶 《编辑之友》2021,(2):33-37
"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从非常态高速发展进入了以提升电影质量、健全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扩展电影影响的新常态轨道,初步形成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建构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坐二望一"大市场,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良、制作精湛的头部电影,提供了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为中国从世界电影大国成长为世界电影强国奠定了基础.面对国际形势、经济形势、媒介生态、技术升级的新挑战,"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将通过工业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类型的丰富、市场规则的形成、全球战略的调整、传播渠道的扩展,为观众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电影作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文化推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运河杭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文本"和"历史叙事"进行比较分析,剖析"威权式遗产话语"是如何再生产"遗产事实"的社会实践过程。本文选择杭州段运河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申遗前后社区历史和文化"再生产"的实地调查,发现其经历了遗产话语再生产、遗产空间再生产和遗产文化再生产等"遗产化过程"。桥西文化历史街区的研究表明,遗产空间的再制造尽管满足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但同时造成了对原有社区历史的"矫饰"和"文化灵韵"的销蚀。文章认为,中国大运河其实是在遗产话语的"绑架"下,经过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符号化的再生产,"被再制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李嫣然 《视听》2018,(6):84-85
武侠电影是建构在我国独特历史文化上的类型电影,凝聚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传统思想内涵,在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侠电影的发展在视觉化冲击的走向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本文提出"后武林时空"这一概念,以电影《师父》为例,从现实叙事、镜头语言、武术文化三方面分析其不同于以往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以及形成"后武林时空"的导演元素,以期引发对武侠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对电影批评提出新的要求,面对商业利益的全面渗透,新时期的中国电影批评应重新调整自身结构,以功能为指向重新划分和定位电影批评的诸类型,限定各层次电影批评的有效范围和责任所在,防止不同类型电影批评之间出现界限模糊、越俎代庖、价值取向混乱、以票房为唯一评判标准等不良现象,重新树立电影批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电影观赏和电影创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约翰·希尔、安德鲁·希格森、克莱尔·蒙克等学者关于英国遗产电影的议题和讨论,并试图归纳英国遗产电影与日本时代剧电影的关联,以便演示如何将英国遗产电影的概念应用到跨国别类型的其他电影中。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时代剧电影与英国遗产电影在发展、源文本、视觉、叙事与主题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及细微差异,明晰遗产电影成为普适类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遗产,特别是近代遗产的各种类型中,马尾遗产群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存在和表述范式。马尾遗产群中包括船政遗产、海洋遗产、军事遗产、战争遗产、工业遗产、教育遗产等,它们相互说明,又各自独立。在当今的遗产分类中很难找到任何一种类型可以完整、准确地对马尾遗产群加以确认。其中许多遗存和遗留惟中国所独有,不啻为"中国遗产"。本文以马尾遗产群为例,试图说明在当今的遗产运动中突出我国独特遗产类型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6,(12):15-22
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影业发达,电影批评逐渐在天津盛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电影自然成批评焦点。与上海不同,天津美国电影批评展现出由道德批评向社会批评,再向艺术批评的变迁历程。这与近代天津自身历史发展进程及社会文化特征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关于档案与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杰 《云南档案》1999,(3):31-33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档案工作已从法律的角度被明确为党和国家的文化事业机构.为此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要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样的高度看待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认真思考档案的文化性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922年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实践产生后,开始出现了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实践。因为儿童电影所具备的形象直观性,所以其所承担的教育性被凸显。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从"儿童本位"出发对电影和儿童的教育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影片"、"儿童教育的电影片"、"儿童电影的观众细分"等观点。此外,因受到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的影响,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界也学习和介绍了苏联的儿童电影创作体制保障、儿童电影创作内容所具备组织动员和教育鼓舞之作用、用儿童电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等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实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却得以付诸实践,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  相似文献   

10.
刘丽超 《新闻世界》2011,(6):194-195
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部电影审美意义上的完成不在于其被公映播出,而在于公映之后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社群集团对它文本、影像所进行的文化批评。在受众审美意趣和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杂糅化的今天,电影的受众文化批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精英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以《战狼Ⅱ》为分析对象,探究不同受众群体的"读者导向"文化心理,在研究当前主旋律电影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郝雨 《当代传播》2011,(2):50-53
在媒介批评体系的特色和风格上,要特别提倡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和新闻传播现实,从我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中借鉴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如:我们将引入"印象式批评"、"诠释式批评"、"考据式批评"、"评点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内容与形式批评"等等,并把这些批评方法进行一定的现代化改造和融合,创造一套...  相似文献   

13.
虞吉 《现代传播》2007,(1):75-78
早期中国电影长迭六年的商业电影创作经营实践,创生了古装片、武侠片和武侠神怪片三大类型,形成了商业类型电影的历史源流。民族商业类型电影是早期中国电影产业内藏的结构性矛盾和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促成的流变。拂开历史的尘封,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我们能清晰地看见类型演变的纹理和传统延续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批评万象丛生,电视剧理论批评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电视剧创作,走向未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又将会面对怎样的局面。"4.11"文化事件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本山传媒董事长赵本山之间的有关电视剧批评的正面交锋,给了我们一个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现状的新契机。本文从批评历史、现状与方法角度将话题直指中国电视剧批评。  相似文献   

15.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西方电影批评便已经从电影制作的附庸进入了电影的本体论研究,在此之后,电影批评脱离了早先尴尬的位置,转变成独立的意指过程,并进而发展出电影符号学、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诸多脉络。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电影批评“语言学转型”的需要,纷繁的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并被运用到各种表意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美国的电影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电影深受各国的喜爱,殊不知美国电影在向全世界输出的过程中藏匿着其对各个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想法。本文主要从"文化霸权"理论的概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表现、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危害、应对美国"文化霸权"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美国电影中体现的"文化霸权",以期让国人对美国文化渗透引起警惕,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至今,墨西哥政府先后将恰帕斯州印第安小镇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命名为历史古迹、国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魔幻之城。201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其"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称号。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遗产化的进程遭到了当地印第安民众的持久抵制。原因在于国家推动的遗产化致力于构建政治认同和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遗产化则致力于倡导文化多样性保护。两者都没有正视、反思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城市发展过程中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及其遗迹带给印第安人的苦难,也没有改变城市中印第安人长期遭受驱逐与排挤的境地。对于诸如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的"伤心的遗产",应当采用吸收"热阐释"的视角,包容纳入少数族群对于特殊遗产的情感性诉求,反思全球化进程中诸如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罪恶。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遗产保护之于人类社会自我批判和未来社会发展期许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是指在当今中国较为严重的权力寻租与话语暴力氛围下,通过网络媒介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对电影作品或电影人采取僭越一般价值尺度、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基准的评判、指责甚或辱骂的各种言论。迄今为止,学术界、传媒界和网络媒体本身已经对此现象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从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的角度,深入阐发网络影评话语暴力的生产机制,揭示网络影评话语暴力沿袭"文革"破坏遗风与民间造反心理,借助瞬间感性体验与极端民族情绪得以滋生,并从根本上依附于政治与资本的双重权力运作特征,无疑对当今中国的电影批评、网络发展及媒介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许昱颢  战迪 《传媒观察》2022,(12):91-96
本文基于历史的视角和媒介叙事类型体系分析,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heroic narrative)以喜剧为表现形式的创作实践和文化意涵作出阐释性研究。研究发现,以电影为代表的当代英雄媒介叙事经历了从倡导新生活的浪漫主义到结构重构的批判性反思的转变,体现出形式多样与价值内核恒定相结合的特征。基于喜剧类型的英雄叙事的发展,体现出了与国家文化领导权适应时代演变的同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