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小东在海南生活了十余年,是典型的海南知青。郭小东是知青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以及鲜明的哲性思维,这些都源于他在海南的知青体验。郭小东具有80年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始终洋溢着80年代的人文气息。他的小说具有自叙传色彩和感伤情调,也表现了宗教意识和存在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2.
梁晓声作为知青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大量的知青文学作品。在知青文学的文坛上,他执着地用自己的笔端记录了知青生活的心路历程。从知青下乡到知青返城,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给予了倾心的关注,塑造了一组青春群像。对梁晓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揭示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知青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6,(1):63-69
忏悔精神一直贯穿在郭小东小说创作中,小说中的人物在忏悔中自我救赎。不管是小说的想象时间艺术,还是叙事的碎片化,郭小东都是在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文学表述,既能更好地演绎忏悔精神,同时又以忏悔来重构"文革"和知青记忆,阐释了他眼中与别的作家不一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知青小说乡恋叙事表现出对城市的厌弃以及对乡村的回归,这种叙事倾向与鲁迅先生的"归乡"小说取得了惊人的一致;知青从当初争先恐后的回城到乡恋叙事中知青主人公对乡村的情感皈依,更是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的知青小说开创了我国新时期学创作的先河。但是,今天重新审视知青小说,就会发现其创作上的某些局限性,诸如“自己写自己”、单薄的人物形象、雷同化的结局等等。  相似文献   

6.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虽然已经远去,但作为对这一特定历史进行书写的知青文学却并没有因历史的远去而淡出公众视野,相反,由于非知青作家的加入,知青历史总是处于被重新书写的过程之中。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韩东的知青小说创作,他摒弃了知青作家"蹉跎岁月""青春无悔"和"劫后辉煌"的主题模式,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叙写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于是传统知青文学中的"诉苦"和"炫痛"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英雄主义的退场、爱情叙述的失效以及原始欲望的凸显。由于韩东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诉说这段历史,这使得他在创作知青小说时能够跳出知青情结,并对知青运动进行重新审视,知青记忆也因此得以祛魅和重构。  相似文献   

7.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又奇特的组成部分,知青出身的作家们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学创作理论向中国文坛的不断涌入,其创作方法也在不断改变。拟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基点,探究张抗抗知青小说中叙事空间的嬗变现象,总结出新时期以来张抗抗的知青小说创作中,其叙事空间建构技巧呈现出单一空间到多重空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知青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特有的文学形象,在新时期小说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小说创作主体对知青群体情感认识的差异,叙事视角的变换,社会政治语境的变迁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取向等因素,知青形象随社会演进而演变。  相似文献   

9.
李锐的知青经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为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它融贯于李锐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但不可否认,知青经历也给李锐的小说创作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乡土空间价值判断的摇摆游移;“革命”身份的有意回避导致作品反省力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0.
为农民而写、冷峻的现实主义态度、倾听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哀歌、崇尚和批判的双重尺度是朱晓平知青小说创作中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为农民而写的创作思想使他的知青小说有非知青化的倾向,从《私刑》后演变为地道的乡土小说。崇尚与批判的双重尺度使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向度,使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有力。但崇尚削弱了批判的力量,造成贫穷、愚昧、落后、苦难的原因必须得到最彻底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王海的婚姻爱情系列小说,以女性为主体,但是在大家普遍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小说中的女性的情爱心理活动的时候,相应地"冷落"了小说中的男性。实际上,王海鸰的小说中的知识男性是非常有典型性的,王海鸰作品中的知识男性对婚姻爱情的态度也是非常具有探讨价值的。她不仅描写了男性"心的背叛,身的背叛,身心的背叛",更多次关注了男性的ED问题以及面对爱情婚姻困境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2.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3.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它自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情感要素。郭沫若的小说无不体现着感伤的情绪,不管是对人生行路难的感慨,还是男女之爱的呓语,甚至是天伦之乐的诉说,都夹杂着伤感的旋律。感伤,是郭沫若小说的基调,也是理解郭沫若小说的钥匙和门径。本文通过对郭沫若小说主题的剖析,展示郭沫若在穷愁与幻美之间流注的感伤情绪.进而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王海玲的大量特区题材小说,以描写特区人的生存、奋斗和自省为主体,但是《热屋顶上的猫》却以大胆前卫的笔触描写了生活在特区的以性为生存资本的另类知识女性的情与性。小说中以丽莎为代表的三个女人,她们不同于生活在婚姻围城中的传统女性,在特区特殊的经济、文化背景之下,其情爱和性爱心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经历着一场痛苦的嬗变。本文试图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对比性地审视这一特殊人物群体从爱情的失落到最终失去自我,完全沦落为"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丹·布朗创作的"罗伯特·兰登系列小说"历来备受读者的青睐,2013年问世的"兰登小说"第四部《地狱》再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丹·布朗小说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将原本看似矛盾对立的事物双方完美地统一和共融于小说之中。《地狱》一书正是沿袭了丹·布朗的这一创作特点,将高雅与通俗、真实与虚构、宗教与科学三对矛盾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6.
路翎的成名作《饥饿的郭素娥》继承了鲁迅文学精神,即发掘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民众,面对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及其伦理道德的严酷压迫,仍然不屈服地进行抗争并寻求解放,可以说郭素娥们是祥林嫂们的新生与发展。但是这种对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又是以对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及其礼教秩序的"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底创伤"的忽略为代价的。因而在接受胡风的批评后,路翎的小说对于人民的"原始的强力"的发掘也有了更深沉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词史上,高观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词人,在宋代颇具词名,但到了清朝对他的评价则多为"不称"之辞。拟立足于文本,主要从独特的吟咏之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出发,以此来看待高观国咏物词的独特之处,以及对高观国咏物词所取得地位的正确看法。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历史悲剧中的主人公均为悲剧性人物,其不仅单纯地使人"悲",而且具有道义美,具有激发人化悲为愤的精神力量。本文从郭沫若六部历史悲剧诞生的时代背景、悲剧题材、悲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对郭沫若历史悲剧所蕴藏的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