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新闻摄影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新闻摄影记者采访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心世界的闪光点,摄取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人细节即“心入”,这是新闻摄影采访的重要环节。但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有的人激情满怀,有的人  相似文献   

2.
案头上放着一本《新闻失实论》的书.书中列举了古今中外有关新闻失实的典型事例。其中,尤其以“打动编辑心”的“离奇”新闻占了大半。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迎合了一些人的离奇心理,编造情节、张冠李戴。加之新闻审稿时把关不严,最后被推上了版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离奇新闻的出笼,从主客观原因上都有教训可吸。从主观上说,有的作者认为新闻要“新”,就得要“奇”。于是,便挖空心思去追求“离奇”。殊不知,一些离奇的故事大都是道听途说,见风就是雨,不经调查就动笔。结果,这种新闻是十有八九是靠不住的。过去,报纸曾揭发…  相似文献   

3.
这套《资深报人佳作赏析》,堪称是新闻“棋局”中的名谱精选,只要您认真去读,细心去品,下功夫去“悟”,必会“悟”有所获。又是一年春草绿。在新闻写作的百草园中,又一丛郁郁芳草破土而出,这就是在众多新闻界重量级专家关心和指导下,由京报集团同心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资深报人佳作赏析》系列丛书。  相似文献   

4.
立体感     
评论一篇新闻报道的好坏优劣,有很多尺度。我们常听到人们这样的赞语:“这篇稿子写得有‘立体感’!”看来,有“立体感”是好新闻作品的特征之一。新闻报道是运用文字,通过叙述和描写来反映客观事物的,它与运用形、声手段来表现客观事物的绘画、雕塑、电影、音乐等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其美学规律是相同的。怎样才能使新闻作品富有立体感呢? 我理解,增强稿件的立体感,有以下几种手段——一、泼墨写意,工笔传神摄影,讲“景深”、“层次”。景深越远,画面表现的容量越大;层次越丰富,画面的立体感越强。绘画,讲“泼墨”,“工笔”。  相似文献   

5.
一、身入心入发现“亮点” 要从寻常生活中寻找到不寻常的新闻,仅有身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心人。就是说,只有人到心到,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情景,从中引发思考,才能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平淡中的不平淡,也才能寻找到启动快门的新闻“亮点”。如面对持续高温,人们是怎样度过的。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深入到市区的街头巷尾去观察,接连几天,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新闻点  相似文献   

6.
佳作无捷径     
本栏刊载了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庄户日记”》及其作者李振海同志所写的采访记《勤跑一线才能“有物”》,意在提倡一种精神:到事件现场去深入采访,才能出新闻佳作。兹将作者所在单位河北日报社对作品送审评语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8.
单靠投身新闻现场抓片子,离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能打动人的质量上乘的报道就相差一些距离。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我们要把深入采访、调查研究与用心感受生活深层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人们通常懂得,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多读、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实际上说的就是“心入”二字。只要“心入”,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新闻摄影报道,都能够准确把握反映  相似文献   

9.
张长生 《青年记者》2012,(11):43-44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的新闻作品,既包括消息、通讯,也包括特写.在各种新闻体裁中,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新闻即目击新闻、现场新闻。如何将视觉新闻写活,引人入胜?笔者认为,让“我”走进视觉新闻中去,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下面就视觉新闻中的“我”如何把握,谈谈管窥之见。 “我”走进视觉新闻,并不只是有闻必录 写好一篇视觉新闻,离不开作者深入事件或人物中去感受感知。用事实讲话是新闻的基本原则,而过浓的主观色彩难免会减弱它的可信程度。如何做到新闻既真实,使读者相信,又要表达作者倾向呢?郭玲春概括得非常精辟:“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选择哪个角度,突出什么思想,甚至摘录一段讲话都渗入了记者的见解和主张,只是为了避嫌,往往藏匿起自己,将所思所感穿插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新闻作裁:短小明快,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或名曰“一瞥”,或名曰“掠影”,更多的称之为“新闻速写”,如“市场速写”、“军营速写”和“春节速写”等。虽然名自不一,但加以分析,它们都具备一“快”二“精”的特点,即能够迅速地如实地描述当天某时某地发生的某一事件,着墨不多,却把读者引进这个事件的现场去看去听去思索,甚至流连忘返。这种新闻体裁,兼有“简讯”和“通讯报告”之长,又避二者之短,简练而不失之枯涩,生动而不大事铺  相似文献   

12.
“现场短新闻”之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笔者搜集到的十多种现场短新闻界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界说的中心同为“新闻作品”。例如: 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 另一类界说以“报道”为中心词,只不过前面分别加了诸如“立体”、“记实性”、“现场”、“目击”之类的修饰词。例如: (1)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4.
从笔者搜集到的十多种现场短新闻界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界说的中心词为“新闻作品”。例如:现场短新闻是指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场较强。诺福短小精粹的新闻作品。①另一类界说以“报道”为中心同,只不过前面分别加了诸如“立体如“记实性问“现场”“目击”之类的修饰同。例如:(l)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②(2)记者(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捕捉住的一个凝聚信息,它有特征的场面成片断…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人物报道在报纸上逐渐“活”起来了。在人物通讯、人物新闻等报道形式中,已确立了争议式先进人物应有的位置。这些争议式人物富有立体感,人情味浓,这种报道形式的出现,可以说是新闻改革的必然成果。什么是争议式人物报道呢?从报纸上发表的诸多作品来看,我认为,记者在报道争议式人物时,必须客观地公正地原原本本地提供全面翔实的事实,让读者去判断,去思考。1989年2月21日《光明日报》一版发表了《狮子、绵羊和实事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7.
有诗曰:“稻花香里说丰年。”“说丰年”当属经济新闻。古人尚“说丰年”于“稻花香”里,作为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经济生活的经济新闻,其实更应充满浓郁的情与趣! 不容回避的是,经济新闻反映的对象,确非高山流水,晓风残月。要让大量经济名词术语构筑而成的经济新闻透出情趣,需要记者用“心”用“情”,为经济新闻注入悠悠神韵。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才能以其独特的风姿赢得大众的喜爱和关心。  相似文献   

18.
对于“意境”这个概念,见的地方较广,诗歌讲究“诗境”,作文也讲意境,特别是散文、通讯,都讲究意境;画画、尤其是国画,更讲究意境。那么,作为视觉形象艺术的摄影也应讲究意境,讲究“形象大于思维”,即画面给人提供的东西很多,大于人的思维。什么是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感的画面。这里讲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作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综合素质的…  相似文献   

19.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 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共 新闻”实践及其研究今天在美国继续向前推进,出现了“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相 融合的新趋向。作者近期作为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对“公共新闻”进行了实地 观察和研究,这篇文章阐述了其最新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