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针对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的现象,分析评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有利于保护移动APP用户隐私,促进信息平台健康发展。[方法/过程] 分析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构建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网络分析法(ANP)与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组合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移动社交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所构建的移动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指标体系中APP平台原因造成隐私泄露的风险最高,用户原因造成隐私的泄露其次。整体上用户隐私泄露风险派派最高,微信最低,但都接近中等风险。为降低移动社交APP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风险,移动用户、APP平台以及监管部门各方应当针对不同APP的不同情况,有侧重地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
隐私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变化发展的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其也对隐私提出了新的命题。本文从大数据"4V"的特性着手,依据心理学"自我暴露"和"自我层次"理论,提出了"隐私分层"的构想,即基础性隐私数据、社会性隐私、亲密性隐私和个体性隐私,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提出了分层管理与重点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闻自由讲究的就是民主自由,两者是刚好相悖的理论,但他们确实同样的存在与法律规范与道德准则中的,所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难免会遇到自由与隐私的冲突,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就是我们尤其是记者的新闻能力的标杆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州立公共图书馆网站用户隐私政策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网站调查法对美国各州立公共图书馆网站的隐私保护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国外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认识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图书馆开展用户隐私保护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凯  陈谦 《新闻知识》2001,(3):26-27
从英国王妃戴安娜为躲避隐私暴光而导致车祸香销玉殒,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因绯闻案而闹得沸沸扬扬;从吴绮莉公开宣布自己怀了"龙种"而引起轩然大波,到郭富城因在澳洲的绯闻而被媒体炒得焦头烂额,一时间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似乎成了媒体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的"卖点".在这些隐私报道中,不乏以侵犯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为代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隐私报道进行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以便我们能够对隐私报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瑶 《青年记者》2001,(4):51-53
媒体与名人之闻如同在玩一场拔河游戏,绳子中间的红色标志就是名人的隐私。隐私有时还成为吸引公众兴趣进而带动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与个人档案信息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隐私和隐私权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因萌生羞耻感而开始用兽皮树叶遮拦自己的阴私部位时,人的隐私意识就产生了。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隐私的概念不断发展。在现代,隐私概念有了严格的界定。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解释隐私,就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私事,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这三个方面又可以表述为无形隐私、动态隐私和有形隐私。总之,隐私是文明人的精神性人身要素,私秘性是隐私最突出的表征。随着社…  相似文献   

8.
炒隐私:媒体明星两相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隐私”?隐者,藏而不露;私者,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之事。这是人性使然,所以也是一种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即对大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2002,(2)
何谓“隐私”?隐者,藏而不露;私者,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之事。这是个性使然,所以也是一种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即对大众来说是如此。作为公众人物,不管是官员,还是演艺明星,他们必然要失去一部分隐私。这不是法律不保护他们的权  相似文献   

10.
蔡新宇 《传媒观察》2003,(10):26-27
关注隐私话题,窥探他人隐私似乎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媒体对明星隐私的热衷由来已久。从往日对“王菲和谢霆锋的姐弟恋”,“毛宁事件”,“歌手高枫病逝事件”到前些时候的“张国荣跳楼身亡”等连篇累牍的报道中都可见一斑。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对公众人物的生存状况多加关注,满足受众正当的知情权和好奇心本无可厚非,然而掩卷之余,我们却不能不对这样的现象给予思考:媒体对于明星隐私的报道究竟该走多远?  相似文献   

11.
何谓隐私呢?隐,即隐蔽、隐藏;私,是指纯粹个人的私情私事。隐私当然是不能公之于众的,喜欢自暴隐私的人,要么出于可笑的卑微心理,要么就是神经不正常了。而泄露他人的隐私,就有了法律上的责任,叫做侵犯隐私权。  相似文献   

12.
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具有社会选择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及保护策略,对隐私保护技术变革产生着重要的调节。隐私与个人信息一元化的保护策略,在技术上追求隐私信息"可用不可见",导致隐私保护技术离身化,隐私保护目标异化和保护思路偏差。"为利用而保护"的隐私保护技术混淆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区别,忽视了隐私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面临价值逻辑的困境。脆弱的隐私具有强烈的切己性和具身性,我们必须秉持隐私与个人信息二元化的保护策略,发展诸如联邦学习算法、区块链等具有切己性和具身化的技术,让隐私保护从离身转向具身,从积极控制转向消极防御,从中心化转向分布式。  相似文献   

13.
李凯  陈谦 《新闻知识》2001,(3):26-27
从英国王妃戴安娜为躲避隐私暴光而导致车祸香销玉殒,到美国总统克林顿因绯闻案而闹得沸沸扬扬;从吴绮莉公开宣布自己怀了“龙种”而引起轩然大波,到郭富城因在澳洲的绯闻而被媒体炒得焦头烂额,一时间关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似乎成了媒体吸引受众的强有力的“卖点”。在这些隐私报道中,不乏以侵犯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为代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隐私报道进行认真而深入地分析,以便我们能够对隐私报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公众人物”是指两种人,一种是那些具有一定名声而被大众看作公众人物的人,如…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下,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隐私保护并不仅仅是指网络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密程度,更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研究了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网络媒体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措施,比较了两种用户群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微信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强关系,而微博则更加趋近于公众向社会发声的平台。微信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高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泄露相关个人信息,缺乏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田晨澄 《新闻窗》2014,(2):51-51
一、娱乐新闻报道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娱乐新闻过多地侵犯了明星的隐私 娱乐新闻报道就是以明星的生活为主要的报道内容,这样才能够引起“粉丝”们的追捧,从而吸引人们去购买相应的娱乐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许多报道内容会过多地牵涉到明星们的隐私,导致明星的生活毫无隐私可言,使得明星们都生活在大众之下。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变革。大数据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开辟新时代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个人隐私,甚至出现了公开的隐私。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下海量数据共享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现象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指出大数据时代下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探讨保护个人隐私权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港澳台高校图书馆网站用户隐私政策的显示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尽一致。港澳台高校图书馆网站隐私政策的制定皆有法可依,隐私政策的内容包括个人资料的采集、使用和安全声明,用户和图书馆的权利,以及免责声明。隐私政策在实践中有得有失,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杨杰 《四川档案》2012,(1):8-11
档案信息中包含有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我们只有在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树立隐私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区分隐私信息与档案信息的关系,正确理解公共利益下的隐私权益,清理档案信息工作中与隐私权益相悖的相关规定,加强对上网档案信息的鉴别、维护等措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自传《太空步》的策划、创作、编辑、出版、营销、发行诸环节的仔细考察,总结了美国成熟有效的名人书出版机制:名人是消费热点(名人),隐私就是卖点(隐私),时间就是金钱(时间),代笔成为显规则(代笔),团队合作为制胜法宝(团队)。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隐私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绝大多数人对个人隐私包括哪些方面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在新闻传播界,我们的很多新闻记者也因为对隐私的范围模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