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御任  翟红蕾 《视听》2023,(5):7-10
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发广泛关注,其基于人工智能大型语言模型学习和训练,能够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反应。然而,ChatGPT也存在诸多舆论风险,主要包括意识形态风险、生成虚假信息、内容监管和审核难度加大、引发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等问题。对此,应当强化技术落地,占领舆论高地,完善监管机制,加强AI层面立法,开展类ChatGPT伦理认知训练,并建立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识别机制,提高类ChatGPT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水准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呈现出的具备内在逻辑的内容自动生成能力,突破特定局限而扩展到更广泛领域的普适能力,引发了传媒业的广泛关注和隐忧。【方法】为理清智能聊天机器人对传媒业的影响,及早谋划应对,文章探究了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大规模语言模型技术的发展逻辑和运行逻辑,梳理分析了传媒在助力采访、辅助创作等方面的应用方式。【结果】随着逐步迭代完善,人工智能大规模语言模型技术将重塑媒体内容生产传播模式,消解媒体人的创作能力,导致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形成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势。【结论】基于此,文章提出增强相关感知能力、辨别能力、应用能力、安全意识,推进融合共生,健全责任体系的应对新策。  相似文献   

3.
聊天机器人是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成果,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从弱人工智能开始向强人工智能过渡,但本质上仍属于人类的工具。聊天机器人的内容生成需要在数据存储的基础上,通过算法选取需要的数据并进行重组,此后被加以使用,所以相应地产生了数据挖掘、内容生成与生成内容使用三个阶段的版权风险。由于生成和使用行为的多样化,其版权风险治理需要“内外兼修”,也就是通过技术监测、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以及平台自治共同作用于风险治理。  相似文献   

4.
学术写作是ChatGPT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文章以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词、句、篇3个维度出发,使用词性标注、n-gram等文本处理方法对ChatGPT和人类产出的论文引言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判断学术内容是否由ChatGPT生成视作一个二元分类任务,采用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文本分类实验,并使用SHAP方法对文本结构特征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ChatGPT在描述有具体时间节点的事实性信息和引用政策文件或研究报告等方面表现较弱,生成引言的篇幅较集中,撰写论文相较于人类更加“循规蹈矩”;查重工具通常无法准确检测出ChatGPT生成内容的原创性,但分类模型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引言是否由ChatGPT生成,平均句子长度、词汇多样性和文本长度是影响分类结果最重要的文本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5.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工具能够根据问题智能生成内容,而不是简单调取预设答案和已有内容。智能内容生成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变革力、推动力的技术群,ChatGPT的上线带来新奇体验、用户卷入、新赛道和引发变革等方面有巨大震荡效应。智能内容生成是正迅速演进的智能变革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从“知识”维度观察,智能内容生成在知识萃取、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方面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改变与挑战。与人工智能共生是智能变革中的应有思维与生存方式:应深刻认识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能动性,以智能思维认识并应对智能内容生成带来的变革;以探索思维运用智能内容生成工具从而获得高质量知识性内容;提升智能素养,研究制定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发展、运用相关的规则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工具的运用在伦理、规则、法律约束下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1引言近日,OpenAI推出了全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该模型在对话中不仅可以在哲学经济、文学科技等方面答疑解惑,也可以写程序代码、解高数题目,甚至可以吟诗作对、创作故事。这标志着现阶段人工智能已经不仅展现出AlphaGO所代表的超强逻辑运算能力,在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令人惊叹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档案数字化的出现,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ChatGPT作为一个自然语言生成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水平。ChatGPT模型基本原理ChatGPT是由OpenAI推出的一种人工智能模型,它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模拟人类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理解自然语言,生成语言模型。ChatGPT的基础架构是Transformer,使用了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可以对文本进行编码和解码。  相似文献   

8.
《中国档案》2023,(12):70-71
<正>卢森堡:国家图书馆使用Chat GPT检索馆藏卢森堡国家图书馆(BNL)宣布,将允许用户利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检索馆藏信息。近日,该馆与OpenAI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于ChatGPT技术的机器人,用以检索已数字化的馆藏报纸上的800万篇文章,机器人可以识别法语、德语和英语3种语言,并能对相关问题给出答案。用户可以远程在线免费使用,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广泛应用于对话生成、文本摘要生成、问答系统等场景,具有文字编辑、知识记忆的显著优势,能替代重复性和耗时性工作,为数字出版领域的写作、选题策划、稿件审阅与校对、数字人语料供给、智能客服与销售、机构管理与决策带来新机遇。同时,其在逻辑推理、文化关联、意义挖掘等方面的不足凸显,致使其内容生成尚未融通正确出版观,知识产权争议不断,还扩大了多元群体信息鸿沟,加剧形成“信息茧房”,加大内容价值甄别难度,抬高用户信息素养门槛。  相似文献   

10.
<正>OpenAI公司的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在两个月内火速出圈,引发了人们对AIGC(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关注与讨论。作为AI产品问世的ChatGPT,已向消费者展现了AI的技术可供性。用户在ChatGPT的人机交互中,感知到了AI技术所产生的质变。1.技术祛魅:遵循概率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是Open AI公司研发的一种预训练语言生成模型。该模型以强化学习方式进行训练,在GPT-3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索ChatGPT在网络健康信息鉴别中的应用,探讨其优缺点;使用ChatGPT对网络健康信息进行真伪鉴别,评估其性能,并与专家鉴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显示:ChatGPT的F1值达0.80,具有较好的鉴别效果;ChatGPT生成的解释文本与专家的解释文本存在较高的语义相似度,但文本长度较短,存在科学依据不够详细、逻辑错误等问题。结果表明:ChatGPT可以辅助网络健康信息的鉴别任务,提高识别效率,但仍需要人工干预,避免出现误导用户现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究ChatGPT生成与学者撰写的中文论文摘要之间的异同,为AI生成学术论文检测及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首先,以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为例,分别抽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近3年各500篇高被引论文,基于获取的论文题目采用Prompt方式应用ChatGPT工具生成对应的摘要文本,构建数据集合;其次,采用9种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算法对ChatGPT生成与学者撰写的摘要文本进行分类检测;最后,从文本特征、主题模型、ROUGE评测对二者的异同进行多角度分析,从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异同点。[结果/结论]基于数据集所训练的主流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有效地分辨摘要是AI生成还是学者撰写,其中BERT和ERNIE的效果最好,而机器学习算法中RF和Xgboost效果最好。ChatGPT生成的摘要字符数量、句子数量较学者撰写的要多,关键词多为模版化的转折性词语;两者的文本主题大部分相同,在“学科体系”“数字人文”等主题上存在差异;ROUGE及余弦相似度定量分析表明ChatGPT生成的摘要与学者撰写的摘要文本存在明显的“形似”而非“神似”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OpenAI发布的新一代对话型语言模型―ChatGPT,展现了自然流畅的对话能力。原本被认为不太可能的通用人工智能曙光重现。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是数智时代的典型技术和应用创新。面对ChatGPT强大的信息加工、荟萃、整合和生成能力,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机遇与挑战同在。ChatGPT在信息资源管理支撑算法与技术、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信息治理、内容安全与评价、人机智能交互与协同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对此保持密切关注。依托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通过学科技术应用范式转换、理论方法创新、治理变革,可以进一步夯实信息资源支撑“四个面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郝雨  文希 《编辑之友》2023,(11):52-58
作为依靠大数据、强算法、超算力快速生成文本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顶流产品ChatGPT真的会颠覆人工新闻生产吗?文章分析了未来新闻业将被大模型全面再造及其天然存在的技术局限,首先肯定了ChatGPT的新闻内容生产确有超越人工的极大优势,但由于其基础逻辑还是依赖被驯化的语料库,必须在人类的指令下才能进行辅助性工作,所以ChatGPT做不到完全取代记者甚至淘汰新闻业的人工生产。在未来新闻生产的人机关系主场博弈中,人、机主体性及主导地位问题,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的硅基体与碳基体本质关系等,仍将引发持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张新玲  谢永生  章权 《传媒》2023,(19):27-29
ChatGPT是一项颇具革命性的科技进步,拥有强大的智能文本生成功能,短时间可生成“反响很好”的学术论文,大大提高了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然而,在大受赞扬的同时,其也引起了学术期刊界的担忧,因为滥用ChatGPT输出的学术论文可能存在隐藏的错误信息及法律风险,可能给期刊、科学发展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学术论文知识把关人的学术期刊面临很大的挑战,体现在知识产权风险及著作权问题,以及缺乏ChatGPT的应用规范等。针对上述挑战,学术期刊应未雨绸缪,从加大审稿力度、制定明确的ChatGPT使用规范、公开论文原始数据及加强编辑的人工智能培训等方面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大量使用实践和用户体验发现,基于ChatGPT的内容生成会出现多种错误形态,本文对此进行了类型学分析。研究发现,基于ChatGPT生成的错误内容可以从“错误事实”与“错误认知”的双重角度进行维度提取,存在事实错误、逻辑错误、推理错误、编程错误、文本输出、过度拟合、综合问题7大类别,并从“可核验性、可证明性、可体验性、可识别性”4个维度进行认知与测量。本文从系统内部性和系统外部性两个方向对ChatGPT的错误内容生成进行了解释与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可供探索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现象级的技术应用,ChatGPT不仅给多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对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其在自然语言生成应用场景下的生成内容引发了可版权性和权利归属等论争。基于对著作权法、ChatGPT的技术发展和生成内容类型的分析,本文认为,ChatGPT在自然语言生成应用场景下的生成内容在现有著作权法系统下无法构成“作品”,内容生产和模型训练分别对著作权核心理念和合理使用原则提出了挑战,生成内容的利用有可能引发道德和著作权侵权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丁懿楠  吕冬娟  王先第 《传媒》2023,(24):94-96
ChatGPT的广泛应用给版权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若ChatGPT生成内容在其生成过程中有人类参与,同时其符合著作权法所规定之作品的其他构成要件,应将ChatGPT生成内容纳入版权法保护的客体范围,使之具有“可版权性”。本文继而提出以下权利保护模式:赋予使用者ChatGPT生成内容的版权;将其生成内容细化,仅承认满足版权构成要件的部分生成物的版权;作为新型数据产权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ChatGPT在出版领域引发的伦理风险。【方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ChatGPT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文本内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出版伦理问题,如虚假信息传播、隐私侵犯、隐藏式雷同等。本文基于出版伦理的核心原则,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探讨ChatGPT在出版领域的潜在风险。【结果】通过对相关技术、政策和教育解决方案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ChatGPT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以确保其发展和应用符合社会期望和需求。【结论】有效监管、技术创新和道德教育是缓解ChatGPT在出版领域引发伦理风险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0.
ChatGPT4.0的发布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狂潮,它的特性、功能以及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受到热议。ChatGPT从1.0版本开始,就有一套成熟可行的编码方式。不断生成和完善自身语料库的能力彻底改变了ChatGPT的角色,它不再只是玩具一般的数码物,相反,它本身成为一个数字化的语言基础设施。语言基础设施的广泛使用有两个可以预见的结果:一是人类将生活在标准化语言的注视之中,二是基础设施媒介将从背景走向前景。这意味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再度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