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良燕 《教书育人》2023,(36):78-8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成为全球广泛共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进行国际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应将这一理念纳入课堂教育。本文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分析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使命,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形势与政策”课重要落脚点的理由,提出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成果进教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紧跟形势适当补充最新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等路径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堂,以期为大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理念,国际语言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展人才的全球胜任力。论文简要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了目前国际语言人才培养的误区,探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语言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与途径,以期促进国际语言人才培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合理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两类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阐释了应从协调观理解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要素、区际、代际维度,强调基于区域联系认识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多样性、必然性和合理性,指明义务教育阶段侧重培养学生依循利益—责任—命运逻辑形成人与自然要素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不同层级尺度“复合世界”中人与人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教学时要以“共生”视角促进核心素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整体生长、全面有序创生教学内容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条件生长、依循学科思想方法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自然生长,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从学科附加走向学科内生。  相似文献   

4.
柳瀚清 《海外英语》2023,(8):108-110
为更有效地维护海洋安全秩序、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处理海洋权益争议,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一环,其“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的初衷恰与该理念紧密联系。文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4》(第三版)第四单元“Achieving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ism”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步骤和教学反馈等方面,详细阐释如何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融合,在培养学员思辨能力、国际视野和海洋情怀的同时,激励其心怀“国之大者”、守卫万里海疆,最终实现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倡议。马克思在类哲学批判中构建起社会存在论,指出社会存在的现实形态是生产方式,即人在生产属人的自然界的同时也在建构社会关系。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社会存在论意蕴在于:它以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为逻辑起点,以社会共同体的自我生产为核心要义,以历史之谜的解答为价值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在契合,共同致力于推动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6.
国际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后疫情时代,理应用好抗疫生动教材,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要求,即人类共同的义利观、科学的民族观和理性爱国主义、普遍的社会正义观、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观及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其次,讲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容,塑造青年类本质意识、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的实然之术,以"疫"为题,利用网络媒体,构建平等话语,促进青年学习并内化五大价值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容迪  王泌 《广西教育》2022,(6):88-90+97
本文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提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要按照设置教学目标、明确逻辑主线、确定模块体系、细化专题内容、打造平台支撑等路径实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和谐关系”价值引导贯穿课堂始终。  相似文献   

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科人才提出新的方向、要求与挑战。当前,加强对我国高校工科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情况的研究,分析工科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工科人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我国高校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新工科建设的客观需要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实现“双碳”目标是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所达成的高度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创新探索绿色发展、寻找未来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高中地理渗透“双碳”目标的独特视域。文章梳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双碳”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并通过实际案例从两个角度具体探析高中地理教学融入“双碳”目标的路径:在课堂依托单元主题渗透、在课外借力生态研学深化,以期提高学生对“双碳”目标的认知力和行动力,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对人的发展与完善具有奠基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发布了有关受教育人权的系列报告,受教育人权理念经历了从“注重学会生存技能”“赋能学习化社会”到“增进全球共同利益”“重新构想教育社会契约”的嬗变,凸显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内涵不断深化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与文化逻辑、教育逻辑,充分体现了受教育人权理念对个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关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在制定教育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纳不断发展变化的受教育人权理念的丰富内涵,以真正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充分发挥教育的潜能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的变化趋势,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理念。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说,“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负责任大国”的方向迈进,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并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牢牢把握其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扎根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为大变局中的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价值意蕴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念贡献。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应继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化解各国分歧与矛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为纾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答案。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从“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当代实践,推动着世界历史进程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必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平与发展论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展开,而当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逻辑指向则在世界发展进程中不断诠释与论证着共同体的实践必然。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由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略三者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执政规律的体现。生产力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密切相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应在遵循生产力发展、事物普遍联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原则基础上,推动国际社会“孤岛”融入世界发展洪流。  相似文献   

16.
莫春菊 《江苏高教》2020,(8):119-12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全球性的视域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其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世界"公共人"为己任,通过转变、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转换、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打造"开放""融入"世界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社会合作共赢、加强全球开放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繁荣发展的时代选择。全球职教命运共同体属于典型的领域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其理论内涵是基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需求构建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规范性导向和交往秩序。构建全球职教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世界经济下滑、对接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完善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意义重大。建议从理念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制度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五个方面着力构建全球职教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杨鑫 《黑龙江教育》2023,(12):62-64
“英语辩论”课程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英语辩论”课程在思辨能力、交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优势突出。OBE(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强调以成果为导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文章基于OBE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出发,全方位构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的“英语辩论”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孕育着深厚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东升西降”的世界大势下,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利用机遇谋求自己的发展,更是为了世界其他各国利用好这一机遇发展自己。疫情全球化体现机遇共享、风险共担,全球性的抗疫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将自己区分开来,防止误解误读,既要区别于“自由人联合体”,又要区分于“普世价值”。在全球抗疫视域下,再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从而意识到“中国特殊”在世界的当代意义,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推进由“中国特殊”到“世界一般”。  相似文献   

20.
新冠疫情对全球高等教育学生、教师、院校以及系统产生了中长期影响。为有效减少疫情损失和 维持高等教育可持续性,世界各国纷纷制定适应本国的应急举措:一是职能驱动下的院校自治,包括保障人 才培养、引领科学研究和兼顾社会服务;二是政策驱动下的政府规制,包括动态的行政命令、可靠的财政供 给和连续的教学支持。但现有治理经验未能就全球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予适配的指导。因此,亟须从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反思现有治理经验,结合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具体实践,为防疫下的全球高等教育治 理提供一个来自中国的理念与路径,即构建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提出保护受教育权、建立伙伴关系和 激发情感共鸣等理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为构建防疫下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国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