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起点,该国媒体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对相关事件高度关注。本文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Kazpravda》) 2015年3月到2017年10月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例,对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来源、报道量、报道主题、体裁、立场等5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采用政策宣传框架和绩效展示框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与流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经济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在全球流行深刻改变了国际关系,中国成功抗击疫情并取得经济一枝独秀的卓越表现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舆论关注度。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代的德语新闻话语,通过分析德国《明镜》周刊和《法兰克福汇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的相关报道,聚焦其对中国经济形象实施动态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以期对促进中国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闫欢  王琳琳 《新闻界》2012,(15):3-7
本文选取美国《美南新闻》为个案,以框架理论为基础,将《美南新闻》两年对应月份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总体,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与数据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来源、报道篇幅、报道主题以及报道倾向等指标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对比,对《美南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大陆、美国两地不同的编辑理念导致所塑造的国家形象的差异性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5.
索尔仁尼琴出言肇祸《共青团真理报》险遭查禁于洪君俄罗斯的《共青团真理报》创办于1925年,迄今已有70年的历史。1991年苏联解体,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组织上不复存在,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的《共青团真理报》,改组为报社同仁集体主办的社会政治报,在没有...  相似文献   

6.
《真理报》的历史变迁和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理报》曾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之一 ,是前苏联报业的一面旗帜 ,独享了一个时代的骄傲。《真理报》的党报模式及其新闻思想曾对我国社会主义报业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 ,从19 12年《真理报》正式创刊至 1991年 8月苏共解散 ,叶利钦勒令《真理报》停刊 ,直至同年 9月该报作为独立报纸获准复出 ,《真理报》由兴而盛再衰的历程发人深省。一、《真理报》的创办和发展1912年至 1914年是《真理报》初创时期。1912年 5月 5日 ,根据列宁指示 ,真正代表俄国民众意愿 ,阐述布尔什维克革命主张的政治性日报《真理报》在圣彼得堡问世。创…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传播力是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在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时刻,《新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做到"居高而声自远"?本研究以"新华日报"与"抗疫"或"防疫"或"防控"或"疫情"为高级检索关键词,使用Gooseeker和八爪鱼采集器进行网页数据采集。通过将数据分为暴发期、平稳期两个参照组,针对"两微一端""政务平台""地方报刊"三个独立结构单位进行考察。结合传播力影响半径公式得出以下结论:《新华日报》抗疫报道在"两微一端"的传播力影响半径最大。"两微一端"倾向于吸收《新华日报》中疫情进展通报、防控政策、民生、交通、社会安全、科普辟谣的相关报道内容。与《新华日报》抗疫报道互动紧密的政务类平台,除了省级相关职能部门,"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淮安"显示度高。平稳期《新华日报》抗疫报道对政务类平台的传播力指数更高。《新华日报》抗疫报道在江苏以外的地方级报刊中传播力影响半径不大,这与疫情发展态势、媒体性质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朱筱倩 《东南传播》2017,(12):72-75
女性是中国塑造对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对中国女性一直有所关注,为了厘清《纽约时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的实质,文章借助场域理论,对该报涉华女性报道进行文本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该报对中国女性形象传播存在负面倾向,该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两个议题上;女性多以积极的公共角色出现,职业分布以服务行业人员和创作者为主;相较于以往外媒对中国女性的报道,该报报道的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了社会。文本分析表明该报所建构的中国女性形象有向多元化转变的趋势,但仍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相关报道常常见诸报端。为了保护和引导未成年人、构建和谐社会,媒体操作此类报道时应当谨慎。以2014-2018年《法制日报》的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法制日报》相关报道的客观性、权威性、专业性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披露过多犯罪细节以及未成年人话语权不足、形象单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韶 《新闻世界》2011,(8):234-235
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世博特刊》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内容、特点研究,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是如何通过对这一重大媒介事件的报道,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际认同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大公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1919年到1945年这27年时间段内,以韩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649篇文章按报道主题、报道大小、报道倾向进行了分析,并较为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了对特定历史环境下《大公报》所塑造的韩国国家形象、中国国民对韩国持有的态度以及韩国形象在中国媒体中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17):58-64
本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的"一带一路"形象,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建构的背后存在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与美国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15.
张玉  徐燕雯 《今传媒》2012,(2):37-4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16.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自从成为焦点后,世界都比以往更加关注中国。笔者相信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是以印尼《罗盘报》(Kompas)作为个案讨论外国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罗盘报》作为一个印尼最权威的报纸,它到底以什么样的声音来报道中国及塑造中国特定的国家形象。本研究针对印尼《罗盘报》自2013-2014年以来有关中国报道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希望通过这份论文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冯帆 《新闻前哨》2015,(2):55-57
从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播出,到新一届领导集体带来的软外交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已从对内的自我传播时代,正式进入对外传播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并非单纯依靠我们自身的建设,而国外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问题时所呈现出的话语特点和报道风格,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受众对中国的认识,本文拟选取包括《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等在内的英国几份大报作为考察对象,选取2014年三月这个之于中国较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作为考察阶段,分析英国主流报刊对中国问题的报道,力争从中分析出英国不同阶层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并针对个中问题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涉及不同信息来源的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香港媒体对于中国大陆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也有着自己的视角与特点。本文通过对三份香港地区的商业报纸《明报》、《星岛日报》和《苹果日报》在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关于中国大陆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来了解香港报纸对于中国形象报道的整体表现和差异性特点,从而检视由媒介呈现的中国形象及其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在社会大系统的影响下,香港媒体在报道中运用了强调、弱化、非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置换及策略性仪式等话语策略,来应对权力场的转换并与权力中心进行互动,从而影响到中国报道的主题取舍、立场选择以及情感倾向,也使得由香港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大陆形象多元而复杂。  相似文献   

19.
法国著名讽刺杂志《沙尔利周刊》总部于2015年1月7日遭遇恐怖袭击,此事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英国的《泰晤士报》和我国《人民日报》两份权威性报刊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7日到1月28日的相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主流报纸在体裁、数量、消息来源、报道主体、报道立场、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异同及产生的原因。希望能对国内此类报道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纪晓君 《视听》2018,(11):164-165
菲律宾《世界日报》作为菲律宾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是菲律宾华人华侨的喉舌,是联系着中菲两国的桥梁。本文以菲律宾华文日报《世界日报》本岛版2018年4月到6月的涉华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定量、定性分析法,研究在此期间菲律宾《世界日报》的涉华报道倾向和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