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婧 《传媒观察》2015,(9):24-26
中国当代影像生成把微电影看作短片这个前提是可疑的。通过追踪溯源和理论论证,我们认为,微电影不是短片,而是中国当代影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类型。本文首先对现存短片研究进行了整体概述,继而从学理推演的角度分析了微电影得以出现和演进的内部理据和外部动因,并利用隐藏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差异作出微电影非短片、两者共生共存的应然性判断。  相似文献   

2.
毕翔  唐存琛 《传媒》2018,(4):43-45
所谓非虚构流媒体短片是指在5-10分钟的时长内,以真实环境和背景中的人、事、物为主线,依托时间和空间交融的情感变化与回忆历程,由制作团队创意构思,运用影像手法展现的短视频.时长、压缩码率、创作范式等技术与人文的综合因素使得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基于移动终端的APP、社交平台,基于PC网络的在线播放与互动,基于广播电视传播机构的传统播出形式和基于物联网智能化的户外展示平台均可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播出、播放,且反馈和效益甚好.这是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而带来的"视觉效应".基于此,笔者将从非虚构流媒体短片的定义展开,结合当下备受关注的制作模式,以非虚构流媒体短片为主线"上溯根源""下探革新".  相似文献   

3.
高腾 《东南传播》2013,(7):92-93
当今社会是影像的时代,最具影像代表的艺术就是影视艺术。而特效短片作为影像艺术的一种,其表现性与创意性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魔力和个性特质。一个特效短片是由一系列镜头组合而成的,镜头是特效短片语言的基本元素。本文结合毕业设计作品《选择》,着重分析镜头运用的基本规律,探讨镜头语言在特效短片中的叙事和表意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娅 《视听界》2014,(6):123-123
新媒体原创短片(以下简称"短片")是指用手机、DV等数字录像工具,由个体或群体制作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的数字文件,通过互联网传播,表达个体或群体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短片区别于其他影视作品的根本特征:1.原创;2.短。短片之短,限定了它的创作方式、审美特点及流通领域、赢利途径,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片种。"短"规定了时间,暗示了投资,表白了立场。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短片更符合当代消费者欣赏习惯。  相似文献   

5.
吴娟 《东南传播》2015,(2):127-129
网络原创数字短片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却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网络的开放性、民主性、交互性、低成本的参与性等特征,为数字短片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使数字短片能够快速、大范围地传播。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是影像创作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之一,改变了传统影像生产和传播体制的形态,开创了人们表达和交往的新形式。研究网络原创数字短片的传播环境和文化意义,对于展望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和香港·说话的故事》是安吉县广播电视台在2007年创作的一部电视短片,该片在当年的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的评选中获得唯一一个短纪录片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王淑媛 《视听》2021,(1):120-121
社交短视频集传播平台、社交工具、应用场景为一体,通过社交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对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的短视频内容,从议题设置、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与传播目的等方面总结社交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创作特点与传播策略,并基于此为我国讲好中国故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手机电视、移动车载电视、楼宇视频,新媒体影响下,人们生活的快节奏与多元性,催生了时间的零散性,快阅读,浅阅读,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悄然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影响下网络短片不再是边缘化的新生事物。本文立足于近年来信息爆炸的时代大环境,对网络短片及其视觉表达、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内容传播方式之一,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人物纪实类短视频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展现人物故事,具有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等特点,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成为“爆款”。关于如何创作优质的人物纪实类短视频,以及相关的拍摄技巧等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通过厦门广电集团《浪花》栏目的拍摄实践与思考,从摄像的角度,分析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影像特征,探讨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摄像实务和对策,希望对人物纪实类短视频的创作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年短片是青年人展示才华的重要途径,更是从中发现影视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作为2023年两岸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青年影像交流活动——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收到了全球331所高校的1849部由华人青年学生拍摄的短片。这些作品不仅呈现出当下高校学生的整体风貌,也体现出两岸青年在创作上的差异。从整体特征上看,20-24岁的影视专业本科男生创作者是整个青年创作的主力;从题材分析上看,超过六成的作品都以表现家乡、家庭、家长为主要内容的“三家题材”为主要内容;从作品表现上看,短片体现出青年人强烈的个人自由化表达风格和在叙事与视听语言能力上的薄弱,同时也反映出青年人整体伤感与暗淡的情绪基调。青年短片应尽可能地呈现出多元的表现视角、语言探索和差异化风格,展现当代青年多姿多彩、鲜活有力的面貌,为中国影视行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罗晓东 《东南传播》2010,(4):140-141
背景音乐是电视商业短片中除了解说词之外不可或缺的提升品质和艺术的声音元素。背景音乐在被电视商业短片运用的同时,其内涵与作用却未被真正地挖掘与利用。本文就电视商业短片中如何选择与运用背景音乐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毅 《新闻世界》2014,(9):237-238
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使影视作品的制作成本不断降低,高校校园短片的创作因此进入一个蓬勃发展阶段。本文对高校校园短片的制作流程进行了简述,针对时下校园短片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分析,同时浅析了校园短片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高校校园短片的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个短视频的时代。抖音2023年平均日活近8亿,快手、B站及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都有不错的日活量。不管是坐拥千百万粉丝的网红,还是来自乡野田埂最基层的创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条视频,经过平台推荐,动辄就可能收获上万计的点赞,“一条成名”的故事在不断上演。随着短视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用纪实短片做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4.
数字短片是用数字技术制作的短片,它属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文章从历时渊源、现实状况、未来发展的视角考察了我国数字短片生态状况.在电影、电视、动画、网络和新技术、新媒体等相关范畴背景下分析了我国数字短片发展嬗变的优势条件,以此来寻求自身与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整体性的平衡.用这种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方法论来透视我国数字短片生态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夏妮  肖潇 《新闻世界》2012,(8):103-104
短片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高频率地出现在网络当中。现在的短片加入了众多的科技元素,无论是从他们的播放平台还是从拍摄技巧而言都有很大的进步。短片有DVD短片合辑、视频短片、动画短片和新闻短片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短片,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动画短片的概念动画短片是指长度在30分钟之内,篇幅相对较短,兼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相对简化的故事结构、深刻意义的主题和触人心灵的真挚情感,并利用动画手段来表现的影片。平时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短片都是有故事性的,除此之外的一些MV动画、动画广告,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全新的讲述 1913年9月29日,上海新新舞台上演了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的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片长共四本,约可放映一个小时左右,由此宣告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短片的诞生。  相似文献   

18.
杨娟 《今传媒》2012,(7):77-78
电视宣传片是当今文明社会下的产物,已成为成了人与人之间讯息交换、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随着节目制作技术的数字化发展,宣传片中融入艺术倾向的设计表现也成为一种潮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别的体育运动类宣传短片的内容分析,以探讨在节目后期制作中如何运用字幕、旁白、配音等手法对体育运动类宣传短片艺术元素进行体现,以更好表现宣传特色与信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抖音短片的出现为政务新媒体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隶属政府的抖音短视频能够促进人与人的互联互利.由于二者的融合,产生了双赢的作用.本文在对"政务新媒体"和"抖音短视频"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务新媒体与抖音短视频深度融合的价值,指出了抖音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政务新媒体与抖音融合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公民新闻理论视角下的微视频网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视频是近年兴起的一个网络视觉概念。优酷网总裁古永锵认为,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短快精、参与性、便捷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