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分税制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财政分权改革,但地方政府却没能形成公共服务的最优层级供给机制、对自身的制度性限制和对市场的规范化。已有的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财政分权理论和市场保护型财政联邦主义等理论都难以解释分权改革后的地方政府行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文章认为分权后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市场袒护型财政联邦主义",并进而认为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压力、政治压力及其自身的政治动力是形成其"袒护"市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权理论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而介入公共服务的提供而产生。但随着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政府作为仁慈代理者的前提变化,更加注重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不反映政绩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上缺乏效率。利用2003—201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收入分权及支出分权的角度分别探讨财政分权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诱导所产生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社会保障支出规模的作用,发现财政分权本身与社会保障支出呈正相关关系,而政府过度竞争是阻碍地方社会保障公共品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一般认为,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机制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方面的支出。本文利用博弈论分析地方政府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偏好行为,这种分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迅速,但没有增加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西方国家通行的两种机制在中国不能发挥作用,地方政府标尺竞争的压力使得财政支出重点放在物质资本投入上,从而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时,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管制降低了地方政府对公办高等教育的激励。  相似文献   

4.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财政分权理论框架下,通过构建模型,基于1990~ 2009年宁夏面板数据就财政分权对宁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财政分权减少了宁夏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伴随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及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官员晋升机制,地方政府间展开了以财政支出为主要途径的标尺竞争。这种竞争和财政分权体制结合在一起,共同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了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地方政府支出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激励模式所引致的政府竞争行为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但是,这种政府竞争行为也造成了经济社会的不平衡状态。因此,我们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在不打压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前提下,制定新的激励模式以引导我国地方政府由功能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转变。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权化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但分权化的后果如何还存在争论。现有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 ,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可以改进公共品供给的效率 ;而居民的社区选择权则是地方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财政分权不仅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还有助于制度创新 ,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降低公共品的供给 ,特别是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 ,除非选民能够有效约束当地政府。  相似文献   

8.
新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中国收入差距问题不仅需要从经济视角考量,更要从政治视角进行多维度的审视.在中央-地方财政分权下,由于受到来自中央政府政治晋升的强激励和因财政体制安排而获得财政激励的双重推动,地方政府逐年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吸引资本流入促进经济增长并获取财政收入,导致初次分配中收入向资本要素和企业以及政府倾斜,劳动报酬下降,成为引致收入差距问题的体制根源.因此,调节中国的收入差距应从改变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入手,完善财政分权体制,使其更多地对地方民众负责,在财政收入上要尽量避免对流转税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分权理论抓住了我国政府间关系的关键特质———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但是在解释地方教育供给时存在分析架构上的不足,因而未能对教育财政支出占GDP 4%的目标实现给出合理解释。本文聚焦于教育的直接提供者,在讨论公共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地市和县支出偏好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教育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地市—县教育职责同构和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县级政府边际教育支出倾向递减,而在以私人物品和俱乐部性质教育供给为主的地市政府,教育支出并未呈现边际递减的倾向。21世纪初以“政策制定集权上收中央,财政支出分权下沉到县”为特征的中国式分权改革改善了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推动城市经济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资金来源。本文以财政自主作为土地财政依赖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关系研究的视角,基于2003-2013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财政自主影响下的土地财政依赖抑制了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且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地域与城市类别差异性,东部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要小于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低与财政自主性较强的城市,其土地财政依赖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抑制作用均相对较小。因此,减少土地财政依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行为加以监管并且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等是避免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下降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The Public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公共产品的供给发展与社会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公共产品的未来供给趋势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事业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追求公共利益是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基本目标。公共图书馆是属于公众的,为公众服务的,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图书馆公益性是图书馆社会性的派生与具体体现,反映出社会进步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程度与水平。所以,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精神和立馆之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公共图书馆的条件会越来越优良和宽松,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更能充分发挥。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指出我国图书馆事业应坚持公益性的根本原则,并提出具体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微博时代,提升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能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公共管理部门危机传播的特点与规律,其次,要坚持公共管理部门危机公关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公关人员要借助政务微博在危机公关管理中的“微”力。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5):59-60,79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众拥有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但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和管理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因此,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启发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政府部门主导公共危机管理的同时,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到危机管理中,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提高公众对公共危机的知情权,应该通过多渠道加大公共危机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众危机意识,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通过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公民参与危机管理,不仅表现为个体的单独行动,而且需要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来发挥公民参与的集体力量。社会需要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志愿者组织成为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7.
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在新时期开展的文化建设举措,也是图书馆提升自身,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机遇。文章就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提出图书馆应紧紧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努力创新,积极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公共危机是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是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互补性、互动性,有助于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改进工作作风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地方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呈现出主体不断扩大、主动性日渐增强以及参与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应重视公众的参与,改变传统管理思维,构建新的治理理念;同时,公众参与需要在政府管理体制的指导下,在政治实践中实现理性参与理念的培养。地方政府和公众之间应建立有效对话平台及沟通机制,把体制外的参与内化到体制内,形成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迅速崛起,网络传播方式也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政治生活以及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通过网络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我国各级政府对网络舆情也愈来越重视,通过网络了解民情,制定和调整市政方针,已成为我国政府施政的一种新形式。然而,网络舆情作为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在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清楚了解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的前提下积极加以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