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2003-2008年中国制造业30个分行业的数据,从总量与增量两个层面,整合规模经济、技术、创新及公共权力视角,探讨制造业产业产业集聚模式发展效应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对中国制造业产业成长有显著影响且大多为政策驱动型集聚,同时市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外资的进入以及规模经济是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要驱动因素,地方保护权力制度、技术与知识的外溢则对产业集聚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里  罗能生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836-1844
 采用Ellison和Glaeser设计的产业内集聚水平系数对1986-2006年中国制造业两位数20个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动态测算,并分别从制造业整体、分行业及其地域分布三个层面对计算结果统计,分析演变趋势。研究结论更进一步表明:中国制造业整体集聚水平呈显著的U型变化趋势,且正处于中度向高度集聚水平迈进阶段;集聚的主导行业已由资源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在地域分布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集聚行业亦有明显差异,技术密集型行业有向东部地区而资源密集型行业则向中西部地区集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检验了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水平与研发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关系。因此国家应该从整体上优化高技术产业区域布局,集聚水平高的地区和集聚水平低的地区则应该分别采用不同的产业发展策略,从而提升区域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  相似文献   

4.
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与农业、服务业相比,制造业的集聚现象更加普遍。集聚经济是促进制造业增长和布局调整的核心力量,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亟待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为研究制造业集聚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区位熵指标,测算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代表性制造业的集聚度,研究发现:2006—2016年期间,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总体上呈现为稳定且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核心城市的下降幅度更大。通过全局Moran’I指数的计算,发现长三角各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具有空间相关性。结合理论分析和相关检验结果,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扩大的市场规模和配套企业投资是影响制造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数量已不再是影响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为此的政策建议是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技术和人力资本上增加投入。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讨论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的"扎堆"行为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定量描述中国制造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导致产业空间集聚部门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度最高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纺织、水产品、机械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其形成主要受到技术梯度、农业资源分布及出口贸易造成的技术、资源和需求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而前后向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的规模外部经济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雷平 《软科学》2009,23(10):12-16
利用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省际面板数据,通过研究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区域集聚效应,探讨了我国省际水平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区域根植性。结果发现,在省际水平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与雅各布斯外部性,直觉上应当在高技术产业中表现较为显著的马歇尔外部性与相关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表明从省际水平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集群的协作优势,进一步的产业结构研究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受国际产业布局影响大,产业价值链缺乏区域根植性是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当前集聚效应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是否体现了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27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9年20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为样本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集聚式"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总体上并未呈现行政干预过度问题,转移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显著地被产业集聚所解释;与非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相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易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效应;研究揭示出配套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的完善以及城镇化同步推进过程中,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对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9,(8):44-48
以高铁开通为一外生冲击事件,将21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分为实验组和处理组,研究了高铁开通事件对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集聚呈现由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演进的态势;高铁开通可以显著地增进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生产率的贡献,并通过城市规模、投资效应、人力资本作为中介机制实现效率提升。服务业集聚规模提升不构成中介机制,优化结构、合理分布是高铁开通促进集聚效应正向释放的根本原因。高铁开通的站点数量对服务业集聚和生产率具有加速作用,高铁站点的分散化、郊区化应成为规划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以20个制造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CRn指标对中国20个大类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测度,并对其中主要的3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很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同时发现,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与工业经济增长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沈运红  黄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88-196
本文使用EG指数测算浙江省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发现集聚产业集中在低端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制造业。随后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互联网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产业互联网对不同产业结构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产业互联网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弱化作用,而对高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发展显著弱化低端技术制造业集聚,而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集聚;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会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  相似文献   

13.
贺灿飞  肖晓俊 《软科学》2010,24(7):58-64
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两位数和三位数制造业数据分析四川省制造业地理格局。总体上,四川省制造业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最为分散的产业包括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而最为集中的产业包括电子通信设备、文教体育用品等。统计分析表明,在核心—边缘框架下,资源投入、历史基础、产业政策与产业特性对四川省制造业地理集中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表明,核心-边缘结构、路径依赖对于解释经济欠发达、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内陆地区的产业地理格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公嵬  陈翔  李赞 《科研管理》2013,34(9):114-122
我国的FDI与产业集聚在空间上的耦合决定了将二者割裂开来研究其对制造业行业TFP增长的影响有失偏颇。本文运用DEA-Malmpuist指数法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FDI、产业集聚与TFP放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分析FDI与产业集聚对制造业TFP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TFP年均增长9.6%,其中80%以上是技术进步贡献的;行业间的技术进步差距较小,技术效率变化差异较大,而后者是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其原因。回归结果显示,总体上,FDI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发挥了正的外部效应,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按要素密集度分类的四类型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吉亚辉  李岩  苏晓晨 《软科学》2012,(3):15-19,38
根据2003~2009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及EG指数对其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并分析了两大行业之间的集聚相关性。结果显示:2003~2009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的集聚度上仍然具有相关性,并且从整体上看,其产业集聚有进一步走向均衡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现象,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协同集聚对于转变单一产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整合延伸区域资源与产业,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长三角城市群27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和行业异质性。结论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细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交通仓储邮电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作用。由此,城市要提高产业的多元化,基于自身优势,有侧重的选择不同细分产业进行重点培养。  相似文献   

17.
以医药制造业为例,在运用变系数模型(LSDV)测度各地区医药制造业人力资本错配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以人力资本错配为门限的产业集聚驱动创新绩效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研究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门限特征及地区异质性。结果显示:医药制造业专业集聚与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专业集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受限于人力资本错配呈现显著的区间效应;研究将28个地区划分为人力资本高度错配地区、人力资本中度错配地区和人力资本低错配地区三种类型;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机构数量显著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外资依存度对创新绩效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规模收益递增和正的外部经济效应,产业集聚往往导致制造工业进一步趋向集中,对区域产业布局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CR。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除医药制造行业存在下降趋势以外,中国制造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可以为我们评价和发展产业集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产业集聚与市场竞争是如何在企业创新中共同发生作用的,基于CSMAR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市场竞争在产业集聚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路径中的调节效应,并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案例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市场竞争对产业集聚激励企业创新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且仅存在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会削弱产业集聚的创新推动效果.在考虑行业与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与产业集聚的交互效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为此提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加快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