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大学生道德学习是高校德育研究的新领域,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大学生道德学习现状,要深刻把握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时代境遇,注重发挥大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把处于客体地位的大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并且认识到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大学生道德学习的规律,为我们制定适应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的策略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引导机制并使两者相结合十分必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引导机制结合,必须符合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认同,尊重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与教学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在教学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化发展,高校频繁发生的道德失范事件暴露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异化,而意义与生命的融合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升华的必由之路。价值澄清理论倡导要坚持以大学生实际生活为土壤根基,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大学生价值澄清的全程引导,这有利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恋观教育工作也必然要不断地更新。其关键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作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对策是:充分利用两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婚恋道德;重视性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道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素质;加强对大学生婚恋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处理好学生维权和学校管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价值澄清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因其具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等优势而受到广泛欢迎。但同时,又因其存在价值相对主义、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全盘否定理论灌输法等局限性,而使其走向衰落。因此,对于价值澄清理论,我国高校德育要借鉴其优点,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改造其局限性,坚持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的统一,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并重,坚持学生选择与教师灌输的结合,以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鲜活的个性、观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等方面。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女大学生是女性群体中极富个性的一类,具有鲜明的群体素质特征。以人为本视域下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突出其主体地位,要注重管理的艺术性,要创新课程教育形式,要注重其心理发展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培养她们的道德价值辨析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责任教育应注重发挥主体——学生的作用。道德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理性的发展而日生日成的。责任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我国高校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普遍重视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但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少数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失范”、“信用危机”等现象,引起了教育界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许多反思。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如能把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注意调动大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将会全面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中的自由选择是指道德主体按照其意愿独立自主地在各种客观可能性中决定采取行动.大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有着丰富的自我意识、个性化的生活现、新颖的价值观,德育中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体现了道德主体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保障大学生德育中的自由选择,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德育内容模式,实施多样化的德育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核心。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强化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塑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并超越生活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对道德教育时间性、空间性、价值性的哲学之思,目的就是要提倡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放弃传统道德教育灌输不可质疑的、既定道德观念的做法,转向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权利,引导大学生自主生成道德观念,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化、快变性的特点,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力助人。其次要关心人,关心大学生的成长、生活和思想,做到情为学生所系,权为学生所用,利为学生所谋。再次要发展人,按照江泽民对大学生提出的“五点希望”。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海 《教育评论》2014,(5):93-95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文章从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等多维视域,立体探析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即个体层面要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体精神;提高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行为能力;兼顾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个体利益。社会层面要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特点,实施分层教育;正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中外冲突,继承传统道德精华;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广泛地使用网络,在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心态呈现价值多样化、虚拟与现实的轮换、思维浅薄化倾向的新特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完善基本组织形态,使学生网络群体组织建构务实化、立体化;辨析学生多样需求,使网上教育引导更具渗透性、实效性;尊重学生主体,使学生增强网络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道德价值是指道德生活领域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行为或事物,而其价值意义的确定在于诉诸一定的评价标准;实践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善是道德价值的客观标准或终极标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尊重、关怀、贡献或为他人及社会的牺牲看作是道德价值内涵的几个层次;尊重既是最基本的价值,同时又蕴涵最高价值,因而道德价值就是人作为人格主体自身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也就是通过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和相互尊重体现出来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是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与道德主体意识构成要素来看,"跟进式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跟进式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大学生道德实践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