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文章进行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研究的是:修改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应该怎样批改学生的作文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认为以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写母亲的文章,我看过很多,但前不久,我读到一位学生的文章是这样赞颂母亲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面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字,不会断句加标点,语句不通顺等现象,我想过很多办法,但最让我满意的办法是:教师在课外书上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文章,让学生每周听写一篇。通过听写文章,我发现其优点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教学中,和许多教师一样,我常常会遇到教学上的尴尬:一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厌写、怕写文章;二是有不少学生作文说的不是心里话,是空话、套话、大话。是自己教学无方,还是现在的学生情感本来就贫乏?带着这个疑惑,我请教了一位在作文指导方面有专长的同事。他诚恳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砥砺的过程,不能指望在一篇作文练笔中完成自己教学的所有设想,因此有时不妨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片段式的随感,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先敲开学生的“金口”,让学生有话要说,有事可写。一番话如春风化雨,让我眼睛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5.
杨秀山 《现代语文》2006,(7):117-118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大都是改出来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我就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位学生交上来一篇作文,我仔细看了看,这篇作文从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都有探究的价值。我觉得是一篇可供修改的坯子,我就把它打印了下来。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谈到作文教学,艾青的这句诗就不时浮跃我的心头。心中有爱,眼中才会看到与爱有关的一切,笔下才能将爱展现出来。而这恰恰是我们学生作文中最缺乏的一块。浮躁的社会、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应试作文,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假大空废的文章,他们的作文离生命本体越来越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怎样修改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许多人已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精批细改,多批少改等。可是当把七十名学生的作文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一座大山,于是我便每灭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个神仙把这座山搬走了,可我面前这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虽然有些学生读了老师的批语,读完之后便算了事,根本不去深究老师的批改,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改与学生的学脱了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作文批改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从实践中我认识到:这种置学生于一旁,教师单纯的书面批改,即使是红字满篇,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修改文章的能力也是事倍功半的。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重点。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但材料新、构思巧的习作却很少。针对这些情况,我在五、六年级作文教学中抓住一个“新”字,努力引导学生写出题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的文章来,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一个周末的黄昏,住在我家隔壁的某小学语文老师拿来一篇学生作文,题目叫《难忘的一刻》,她说她根本看不懂,让我给她翻译一下。我把文章看了看,哈哈,这都不懂?菜虫!  相似文献   

11.
作文阅卷中,教师都期待看到一些突显个性、有亮点的佳作,然而大多数作文都是“千人一面”。以初一记叙文写作来说,无非是一件某某事,一个某某人。学生背一篇范文,简单的更换人名,替换背景就可以通用一年。那种令人期待的结构别致,内容新颖,表达真情实感的佳作真的太少了;看到的是太多的无病呻吟,辞藻堆砌,内容空虚,语句混乱甚至别字连篇的作文。在平时批改学生作文时,我心里就疑惑:为什么学生作文会这么空洞,无话可说?为什么他们不能从生活中找材料,内容苍白无力?为什么他们的作文缺乏逻辑思考,显得可笑?从他们的作文中,我读出了成年人的圆滑、世故,我看到了僵化的思维、死板老旧的观点,枯燥乏味的语言。属于他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纯真、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挫折、对一切未知新事物的追求与执著……似乎都消失了。鉴于以上学生写作时缺乏个性、缺少新意的现象,再反省自己教育过程存在的某些问题,我有几点疑惑:一、是否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太强调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详略得当”、“突出主题”“紧扣中心”……至今仍然充斥在写作教学中。刻意地追求外在形式,当学生真正上考场时,搜索枯肠,只能七拼八凑填充内容了事,这就导致了文章“千人一面”。当然也不能说这些教法完全无用,不过机械的训练只会让学生过分重视形式,增加对作文的厌烦感。二、是否教师的作文教法太单一  相似文献   

12.
开放性命题。传统的作文是教师命题,让学生作文。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不同,他们获得的经验、感情、思想不可能千篇一律,有些学生对限定的内容不熟悉,无话可说,只好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不合情理。这种强制性的训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重视学生个体发挥,呵护他们稚拙中的创意,我试用了开放性命题方式,让学生说出要说的话,写出要写的事,自己为自己的文章命题。例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到县幼儿园参观。返校后,大家以这次活动为内容,自拟题目。有的被幼儿园的景色吸引,就写《美丽的幼儿园》;有的重点记叙参观过…  相似文献   

13.
批改是作教学的一个环节,工作量非常大。有的教师常采用学生间互评互改的办法来解决。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宜经常使用,更不能滥用。因为它有如下的不足之处:一、不符合信息论反馈原则。作指导是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输入过程,作批改是教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再次处理、加工和反馈的过程,而讲评则是教师将处理加工的信息再一次对学生进行信息输入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作批改成为构连过程两端的中枢,固不可缺。  相似文献   

14.
合作作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活动的基础上,它使学生的作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交往和自主发展的过程。合作作改变了已往教师布置、学生作的单向被动训练,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取先前的生活“经验”,并在合作中通过相互点拨,相互比较,从而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厚积素材,顺利地进行写作活动。当然,在作教学中,真正达到有效合作,还需要作教学中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上的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我认为。评改学生作文的艺术在于激励学生持续写作的欲望和发展。在作文评改过程中,教师适度评价学生的作文能使学生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自我。有利于调整写作的行为,促使学生有趣有效地开展写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认真把握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文辅导、批改方法,并及时有效地对学生习作进行讲评,才能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作文教学中,我努力改变以往那“题目教师出,思路教师拟,文章教师批,优劣教师评”陈腐的教学模式,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着眼于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结构,  相似文献   

17.
人们写文章,都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再由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语可说、空话连篇、假腔假调、八股气息浓、缺乏想象力、创造力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脱离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形成的。要想让学生写出合格优秀的文章必须注重以下三方面: 一、多实践,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 人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生活磨炼所赋予的。生活每天给人以启迪,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有了生活体验,有了素材,才可能有…  相似文献   

18.
马明霞 《辅导员》2009,(12):39-39
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作为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呈现出个性的魅力,切实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文之难,除了缺乏生活基础,便是文字功底不扎实。如何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好文字功底?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认为.“撷唐宋风骨,作锦绣文章”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20.
钟兴环 《中学文科》2007,(10):63-64
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着一种通病,就是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谎话连篇。究其原因乃是学生缺乏完美健全的人格教育。没有健全的人格要写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以情感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就要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文如其人,让他们写出表现自己个性而又具有人格精神的优秀文章。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