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互动实施的课程,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分别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自觉进行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等途径达成。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基于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经验,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现象入手,选取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为活动主题,带领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进行研究的活动。每个主题性实践活动都由一系列阶段性活动探究、推进。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勇于通过亲身实践去探究、实践,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的一门实践性课程。跟学科课程不同,它更加强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活动中,学生常常需要走出教室、学校,通过调查、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7.
史文波 《快乐阅读》2013,(10):84-84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所以对于这样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践行,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注重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前调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只有放手让学生大胆体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品德的升华和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研究性、实践性的探究活动,因此,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创设者、促进者、合作者,必须从学生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课中有许多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社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内容如果离开了实践活动,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自然课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参与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人生之旅的第一次亮相,它是学生了解社会、丰富阅历的重要经历,也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综合素质的核心,既不能由成人替代,也不能用虚假应付。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从观念到理念、从内容到组织、从机制到文化都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与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贴近,是由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并能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这种全新课程的出现,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一、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育内容唯有 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才能帮 助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对道德进 行体验、认识,进而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然而长期 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传 统德育常把学生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培养,忽略对学 生生命和精神的关怀,忽视对学生人生目的、人生意 义的指导,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学生健全人 格的培养。为此,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积极 有效地把德育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 间,构建开放的德育体系,选择和运用开放的教育方 法和途径,使学校从孤立的、封闭的、与外界脱离的 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它关注学生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学习经验,接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有米之炊、有源之水的快乐,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当前作文教学应跳出课堂教学的羁绊,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氛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怎样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请看看陈老师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6.
答辩时间2011年5月大学生活动是大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时间之外进行的活动,是课堂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专业性、临时性、整体性等特点。大学生活动是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其性质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它的目标是: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对我国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它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一门对知识综合利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立足于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我校在2003年3月就尝试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验研究。但由于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性质的认识,学生活动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网络上,始终没有真正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根据存在的问题,我校进一步完善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背景下的"我与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与化学”活动是以展示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它提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科学探究”精神,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引领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潮流,是我市化学教育的创新活动。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如何开展“我与化学”活动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的体会。一、把握教学时机,寻找活动生长点和结合点新课程开设…  相似文献   

20.
能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科学、合理地理解社会实践能力的内涵,理清化学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利用学科课程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在高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很受重视,而普通高中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