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我们很难想象,在秦国这个粗犷尚武之邦,竞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清代王运在《湘漪楼说诗》中甚至说它是“千古伤心之作”,它是如此细腻含蓄悠远空灵,以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头甚至盖过诗经首篇《关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956年,汉语、文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爱情诗《诗经·关雎》开篇的高中《文学》课本,受到了当时教育界及教育界以外的各方面权威人士的非议。  相似文献   

3.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争议较多的诗.不断有文章论及其主题和女主人公形象。至于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历代诗评家的意见似乎倒很一致.认定他是负心薄幸男人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一直被人们所乐道.很多人认为她的悲剧是由自身软弱的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周君龙 《今日教育》2007,(7S):73-73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都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诗经》里信手拈来的诗行,或言离别之愁思.或写相思之愁怨.或发思乡之愁苦.或抒亡国之愁闷,无不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杨珏 《时代教育》2010,(1):162-162
本文依据《诗经·卫风·氓》和《孔雀东南飞》分析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爱情婚姻生活,从中揭示了古代女性爱的心理和爱情危机,并最终指出她们悲剧爱情婚姻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诗经·邶风·燕燕》之终章非错简所致,《毛诗序·燕燕》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相关内容可相互发明。《燕燕》抒情于终章得“以礼节情”、“情礼和谐”之义,胜于始初“恣情违礼”之状态,《诗论》“贤于其初”者,其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9.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厌战心理。通过《采薇》,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厌战主旨,进而使我们更加理解先秦时期人民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历代论者观点的基础上,从逻辑和文学性两个方面对《诗经·小雅·庭燎》做了全新的解读。将其定位于贵族女子的情诗。  相似文献   

11.
玛格丽特·埃迪森的《W;t》对约翰·多恩《神圣十四行诗》做了多处直接引用;他的另一首诗《病中赞颂上帝,我的上帝》虽没有在剧中出现,却堪称是该剧的创作蓝本。正是约翰·多恩的诗句的应用使这部普利策最佳戏剧不但充分地表现了主题,更使它在文学和艺术价值方面都获得了升华。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氓》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弃妇诗,由于文本本身语言内涵与外延引起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读者不同的解读角度。对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解读向度。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一个长久被关注的主题:宗教禁忌与世俗之爱的冲突。通过比较这一主题的两曲不同变奏——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与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和发现经典文本《红字》,解蔽其中被遮蔽的“他性”,张扬文学的人性要素。  相似文献   

14.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诗歌,表达的是男子对女子追求的决心和对女子的眷恋之情。本文试通过研究《诗经》中《关雎》和《蒹葭》之间的互文性,希望能更加了解这两首诗的主题、表现手法及人物。  相似文献   

15.
江先发 《成长》2007,(9):94-96
看丹·布朗的小说,不论是他的《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还是《骗局》,读者都会有一种像在看电影的感觉,无怪乎好莱坞奥斯卡影帝拉塞尔·克罗与大导演朗·霍华德要将《达·芬奇密码》搬上银幕。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丹·布朗有意识地采用了许多电影元素,如蒙太奇、闪回、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宏大的场景等,从而使小说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化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苦在古代经常用作名词表草名,但究竟为何草,争论颇多。或日甘草,或云苦荼,或日地黄,或日黄药,迄无定论。比较众说,从造词理据、用字通假以及文献用例等方面考证《诗经·唐风·采苓》苦字的名词用法,认为苦作地黄解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7.
张曲 《湖南教育》2010,(1):38-38
《牡丹亭·闺塾》中陈最良先生讲解《关雎》,逐字注解之外,只拿圣人之“无邪”来训诫。面对春香质疑,又拿“多嘴”来斥责。对于爱情,老先生谈虎色变。“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痛苦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幸福,惟恐避之而不及。《关雎》给了杜丽娘爱的精神觉醒,  相似文献   

18.
未语绸缪     
《中国高校招生》2009,(4):22-22
成语释义 比喻事先准备好,防患于未然。绸缪,修补。 成语出处 《诗经·豳风·鸱鹗》:“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成语故事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没有把商人赶尽杀绝。但武王怕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心里很不放心,就派管叔、蔡叔和霍叔对他进行监视。称为“三监”。  相似文献   

19.
“吴中四杰”之一的初唐诗人张若虚,仅存诗二首(收在《全唐诗》中),但他却因一首咏月诗《春江花月夜》而流芳千古。闻一多先生盛赞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是“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自古以来,中国诗人对“明月”之咏叹一直婉啭于神州大地,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诗类序》是《总目》对所著录与存目书籍所作的一个总体评述,虽然简明扼要,但已经抓住研究《诗经》流变的基本特点,其中还表露出《总目》总的态度和治诗的方法,对于我们研究《诗经》极具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