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氵穴水。” “二川”究竟何所指 ?   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氵穴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   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 (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 )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氵穴水注之,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 (jué即氵穴 )水上游支流。   对水,《辞源》释为“…  相似文献   

2.
对《阿房宫赋》“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句中“二川”,高中《语文》等多种书都注释为:“指渭水和樊川”,而徐应佩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则注为”当为丰水、()水。”“二川”究竟何所措?首先,要弄清楚“渭水、樊川”与“丰水、饮水”的“身份”及其关系,尤其“樊川”。樊川,《最新中外地名辞典》(葛绥成编,中华书局印制)释为“水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杜陵原下,为水支流。”《水经注·十九·渭水》“南有流水注之,水上承皇子坡于樊川”。可见,樊川是(jue即)水上游支流。对河水,《辞源解为“水名,关中八川之一,发源于…  相似文献   

3.
“二川”考     
新版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选入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在这篇千古名篇中有“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的句子,教材上的注释认为“二川”是指93樊川和渭水。这与《古文观止》、《古文鉴赏大辞典》及《古文观止新编》文对“二川”的释义较详细:指渭水和樊川。渭水源出甘肃,流经陕西省;樊川即樊水,灞水的支流,在今陕西省。查《中国历史地力集》(谭其骧主编,地图出版社出版1982年10月第1版)秦汉卷,并未有樊川一说,灞水也并非为灞水,而是霸水。霸水的支流洋水而非樊川或樊水。洋水源出陕西蓝田县,会霸水,流入渭水,其…  相似文献   

4.
“”字小考湖南潘新华《陈涉世家》里有一句:“攻铿、赞阝、苦、柘、谯,皆下之。”对于“赞阝”的注音,书中注为"zan”,并说明“赞阝、苦、柘,在现在河南省。对于“赞阝”字,自70年代该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以来,一直这么注音,也没有更正。在《新华字典》中...  相似文献   

5.
“陋”字新解江苏张道凡《陋室铭》教材注释:陋,(住的地方)狭小,不华美。我认为此注与文意、作者的思想不符,”陋”非“简陋”,而是“鄙陋、偏僻”之义。全文共81字,紧紧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展开。前文用“山、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陋室”。“苔...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出师表》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句、历来注家甚多。初语六册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泸〕水名,现在的金沙江。〔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苗。关于“泸”,此外还有两种注解:(一)泸水,金沙江的支流;(二)泸,泸水,古水名。一名泸江水。指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雅砻江以后一段。新版《辞海》就是这样注  相似文献   

7.
用“铤而走险”而不用“挺而走险”《现汉》:“[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大词典》分条释义,“挺而走险”条注明“挺,本作‘铤’”。《辞海》“铤而走险”条,注明“铤,亦作挺”。词频统计:铤而走险180,挺而走险0。《说文》:“铤,铜铁朴也。”《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急走貌。”洪亮吉《左传诂》:“按此字当从手廷;高诱《吕览》注:‘犹动也。’盖云动而走险耳。”“铤而走险”通用性强,宜作为规范形式。用“透彻”而不用“透澈”《现汉》:“[透彻](了解情况,分析事理…  相似文献   

8.
吴校长“招生”北京月坛中学徐黎燕又开始招生了,吴校长有一种出征前的恐慌。刚刚结束的校长办公会议令他心神不定。极力主张招收"择校生"的总务主任理直气壮:"国拨公用经费连半年也维持不了。水、电、煤、维修、办公,哪一样不得用钱?"爽直的副校长也振振有词:"...  相似文献   

9.
释“历阶”     
<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按剑历阶而上。”高中语文三册《毛遂自荐》篇注:“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登阶不停足而行,形容他的急遽。”郑权中先生《史记选讲》注:“超越阶石而上,不是一级一级上去。”新版《辞源》释“历阶”为“登阶”。几家说法不一,然皆欠准确、清楚。  相似文献   

10.
释“东皋”     
高二册《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课本注“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此注令人费解:为什么作非要登上东边的高冈去长啸,其他方向的高冈就不能去登?或他家只有东边才有高冈?课本注“皋”为“高敞之地”是对的,但将“东”释解为实指方位的词,则不妥。  相似文献   

11.
“殴”可以通“驱”唐遇春“今殴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中学课本注:殴,当作殴,通“驱”。陈向华先生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课本注释应改为:殴,通“驱”。并以为,“辞书找不到‘殴’与‘驱’相通的例子,有的注者把‘殴’作为‘驱’的假借字来解释,也是缺乏根...  相似文献   

12.
<正>《周处》“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句中的“蹉跎”,中学课本注:“年龄已经太大。蹉跎,这里是过时的意思。”此注不妥。  相似文献   

13.
素描造型中的“虚”“实”美李水成素描造型中虚与实因素的被忽略,"虚"与"实"手法的被淡化,于是乎,习画者的素描作品中散、碎、乱、僵、刻、面面俱到、平均罗列等诸种弊病都出来了。"虚"与"实"是素描训练中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人们一直没把对虚与实自然因素的认...  相似文献   

14.
如今不少报刊,乱用“位”字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此话怎样?请先看《汉语大字典》对“位”的一条注释: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说文·人部》:“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段玉裁注:“庭当作廷,字之误也。”《尔雅·释宫》:“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郭璞注:“群臣之侧位也。”邢注“位,群臣之列位也。”郑玄注:“位,朝位也。”由此可见,“位”的本义是很庄重严肃的因此,后转用为量词时,很自然地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诸位、列位、几位等。对这一点,《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有说明毛泽东很注意这一点。他在《…  相似文献   

15.
“采”“采”辨山东沂水三中王友全中央电视台1995年的"大风车"节目中曾有这样一道"十秒夺魁"题:在两个"米"字上各加一笔,变成两个新字。结果两队的小朋友都改出了"来"字和"采"字,并都被作为正确答案而得到了肯定。其实,能变成"采"字是错误的。"米"...  相似文献   

16.
“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一般解释为: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形容渺小。我总感觉这样解释不准确。分析一下它的结构,很明显是个偏正词组,“大海”是“粟”的定语,与“粟”是领属关系,也就是说“粟”是“大海”里所有的。根据习惯的解释,就是“小米”是“大海”所有的。但大海哪来的小米呢 ?实在令人费解。这里的“粟”究竟指何物 ?我在《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几种工具书里,查到了“粟”字的义项中,都有一个可指作“沙”的义项,例如:   又沙谓之粟。《山海经》:柜山有英水,中多丹粟。 [注 ]细丹沙如粟也。 …  相似文献   

17.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18.
徐慕玲 《学语文》2005,(5):47-47
初中课文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有这么几句话:“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其中的“更”字教材注为“进而”。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141页)也相应地将“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译为:“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相似文献   

19.
“科敛丁口”怎样理解湖南衡东一中罗忠民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中有"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一句,"科敛丁口",课文注为"向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聚敛,丁口,指百姓,丁,成年男女",我认为课文这个注解不够确切。一、丁,应指成年男子,即能胜任赋役的成...  相似文献   

20.
《吴荪甫的失败》(高中语文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吴荪甫蹶然跃起大声说。”课本注:“犤蹶然犦急剧的样子。”此注有两点值得提出来讨论。首先,应有的注音疏漏了。“蹶”字未注明读音,人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读作“一蹶不振”的“蹶jué”。即使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也只能看到另一个读音“juě”,专用于“尥蹶子”(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其实此处的“蹶”应读作“guì”(参见《辞源》、《辞海》),教材当注而未注。今后重印时应补上。其次,释义欠准确,过于宽泛。《辞海》“蹶”(二)guì”的第二义项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