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言之域作为哲学论辩的重要对象 ,很早已进入中国哲学的论域。历史地看 ,中国哲学在从认识论之维考察名言与存在的关系的同时 ,也对其中涉及的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作了多方面的思与辨。语言作为人把握世界及“在”世的方式 ,既以人自身的存在为根据 ,又内在于人的存在过程。以独语、对话为形式 ,语言不仅在个体之维影响着自我的存在过程及精神世界的形成 ,而且在类的层面上构成了主体间交往和共在、实践过程及生活世界的建构所以可能的前提。中国哲学在上述方面的看法 ,对深入地把握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提供了历史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来看,“个性化”的笔墨固然是山水画真正的血肉和灵魂,但其“程式化”的绘画语言成为了构造山水画艺术形象不可或缺的“骨架”。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其“个性化”的笔墨也就失去了支撑它的身躯,因此我们应该肯定“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中国山水画的“程式化”亦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绘画艺术的创新而创新。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倡导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正式提出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动力之源,其动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在新的时代,要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要“作新民”,即必须完成“两化”即“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途径与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神话学至今仍维持着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中国上古时代像西方一样也曾创造过丰富多彩的神话,至商周之际大部分神话被历史学家改造为历史传说而发生了一次神话的历史化,因而神话学的首要任务便是将历史“还原”为神话。这个假定是20年代在茅盾的《神话研究ABC》中确定的,而茅盾的神话理论则主要是在英国古典进化论者郎格以及当时盛行的疑古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中西神话在本质上是有重大差别的,西方神话是以自然神为核心的,中国神话的重心却在英雄崇拜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神话历史化”,因而21世纪中国神话学有必要重新建立自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德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都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精神思维,对两国的经济文化生活及民族精神的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日本武士道的形成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必然关系。从日本对中国传入文化的选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武士道所具有的某些特质及表现方式。从两种武事精神在军事上的较量结果,我们看到“精神”是一个军队魂魄也是事业成功的因素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社会关系是有内外之分的。在中国当今社会,以现代化企业以及各种公共性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主的社会关系依然存在着内外之分,但由于受传统伦理观及现代社会伦理观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又产生出许多与传统社会关系不同的特点。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伦理观,以“多样性”的理念对待这一关系,使其处于“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则是正确看待我国当今社会中的内外关系之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其基本内容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部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必然增强了学习、理解和研究难度;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线与基本内容的关系,是学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讲话》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对文艺的论述,但赵树理并未读懂《讲话》的言外之意,因此赵树理的“为农民写作”的文艺创作与毛泽东《讲话》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精神存在着潜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道尔顿原子论存在着一个自身不能克服的矛盾,即道尔顿把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这一理论自身的矛盾之外化,导致产生了“半个原子”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坎尼扎罗完成的科学的原子-分子理论。分子理论。通过对“半个原子”矛盾的形成、提出和克服过程的历史考察,头绪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结论。  相似文献   

11.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作为一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说,重读《矛盾论》,运用《矛盾论》中的基本观点来反思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矛盾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线路、独立自主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可以说已初步形成,因此,这篇文章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形成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割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题和逻辑主线、内容重复交叉等问题,因此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应然,在此应以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理论研究相统一、知行合一等为基准,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层面着手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为中国梦的实现确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文章通过梳理《毛泽东选集》,考察毛泽东的学习观及其特点,以期为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探寻路径,使其为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飞跃。其中毛泽东为第二次飞跃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准备了思想条件和群众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考。毛泽东在此期间探索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历史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他的一生中,学习与化用历史文学,构成了他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文学对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顺向继承与逆向改造的双向性精神活动中,毛泽东真正进入了历史文学的形象世界,又不断地出离这一世界,导向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其所显示出的主要特征是:鲜明的政治性、比喻的切实性、杰出的创造性、复杂的综合性等。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或误区。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生态伦理学至今无法从理论上确立自然的伦理主体性,亟须论证一种超出传统人际伦理学又基于人文主体的善。流行美学的人化自然论的自然美观存在着人类中心论的偏失。康德“对自然美直接的兴趣”具有多重当代意义。自然美包含着自然主体亦即客观自然目的“信念”,它既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为生态伦理学提供逻辑大前提与经验基础的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写意油画沿袭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维方式,善用写意、表现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即使在绘画中也体现出明显的东方意蕴。意象,作为主体对客体主观反映产生的一种心理存在,本是中国画论中的一个概念,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意”是人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理想,“象”是主观感受在内心形成的一种映像,是没有物质化的、非现实的意识存在,其类型与主观思维方式和图形化的结果息息相关,意象构成了审美的表象系统。意象作为非现实的物质形态只是流于可想而不可视的意识层面,将意象转化为可视的形式符号,使之从心理层面上升为实在的物质层面,成为具有物质外观的真实存在,意象才能成为艺术作品。探索意象在油画创作中产生、物化、物态化的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索中国意象油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即“和谐”之意,来阐述在中国传统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从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之个体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这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并且将受到中国文化重要影响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进行比较.以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是深刻认识、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一种较好方式.  相似文献   

20.
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其理论体系中的积极正面成分较少为研究者谈及。文章分两个阶段阐述了民粹主义对毛泽东个人思想的积极影响,指出:毛泽东与马克思一样,从不排斥学习和吸收好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来自民粹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借鉴民粹主义克鲁泡特金有关农民阶级观点,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依靠农民力量,走群众路线及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见解,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将民粹主义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结合,提出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化建设的总路线,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