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娜拉的出走     
娜拉(Nora)是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Henrik Ibsen)的著名话剧A Doll's House(译作<玩偶之家>、<傀儡家庭>)中的女主人公.它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妇女娜拉从用爱的玫瑰色幻梦装点起来的家庭中走出来的故事.娜拉原本对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心满意足.她用心地操持家务、抚养儿女.她的丈夫赫尔茂十分爱她,称她为"我的鸦雀儿"、"我的松鼠"、"我的黄莺儿".娜拉曾经为了救治病危的丈夫而假冒父亲的签名向赫尔茂的同事克洛柯斯泰借了一大笔钱.为了还清这笔债,娜拉在几年内省吃俭用、不辞辛苦,甚至在夜里偷偷做些抄写的工作.在所有的债务还清之后,克洛柯斯泰为了保留住自己的职位,却以借据威胁赫尔茂.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玩偶之家》中娜拉是男人的玩偶,对丈夫处于依附地位,没有人格独立。娜拉和广大女性必须经济上独立、心理上自强、尽可能地融入社会并真正树立并践行男女平等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篇章,娜拉出走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也形成了新文学中探讨新女性命运的娜拉主题。胡适书写娜拉主题的重心是出走,到了鲁迅笔下就变成了反出走。曹禺、张爱玲笔下的陈白露、曼璐是被迫出走的娜拉,同样纠缠在父权、夫权和自身的束缚下。曹禺基于文学改良社会和人生的宏愿,《日出》就侧重在社会外力对陈白露的压迫。《半生缘》中新女性自愿走进红舞厅,是张爱玲对娜拉主题做出的一种反性别书写的性别书写、反女性解放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5.
张春田的《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是一部解析“娜拉神话”的论著。借助于作为方法的“娜拉”,该书反思了启蒙话语的理想化、浪漫化,重新考察和评价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6.
宋薇 《华章》2010,(20)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娜拉常被视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和领袖.这一历史的传统的印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评价.首先易卜生为该剧写的序言注释和娜拉这一形象被女权运动利用作为其宣言,并非作家的原意;其次从内容上看,娜拉的出走只是对丈夫的爱和幻想的破碎,丈夫的自私和虚伪使他认清事实,寻求自我;最后,女权运动和女权主义不适合作为文学作品的题材,因为它是狭隘的有争辩性的,不足以代表普遍.  相似文献   

7.
性别与语言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变异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阶级、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等都对人的言语产生影响。在研究语言变异中,性别对语言的影响不可忽视。在西方语言中性别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一是生理性别,另一个是社会/语法性别。而社会性别是造成不同性别语言变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易卜生前期剧本中的女主角,都怀着追求个人独立的理想,而后期剧本中的女主角则怀着自我舍弃的理想.海迭·高布乐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形象.如果说娜拉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那么海达·高布乐是不是剪了翅膀的娜拉呢?通过与娜拉的对比解读,主要来探索海达·高布乐这位受挫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李世林 《文教资料》2008,(24):14-16
繁漪和娜拉分别是我国著名作家曹禺<雷雨>和挪威的"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著名的两个女性形象.易卜生创造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对中国作家和妇女解放运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玩偶之家>中的新女性形象--娜拉,她的出走震惊了全世界.激起了无数妇女为争取个性而进行反抗.当她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曹禺先生在其代表作<雷雨>中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觉醒的"娜拉"形象--繁漪.作为娜拉反叛精神的一种后继者和追随者.繁漪和娜拉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如两人身上的新女性特质.但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就决定了繁漪不可能是娜拉的"翻版".本文拟从分析两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入手,从而让读者对这两位经典的反叛形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前,易卜生写过一个很有名的剧本《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和丈夫海尔茂发生了婚姻危机,起因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总之,娜拉发现丈夫是个混蛋,于是她做了一个骄傲的决定:净身出户。娜拉是这么说的:"我把钥匙都搁这儿。明天我动身之后,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的尤三姐,《简·爱》中的简·爱,《玩偶之家》中的娜拉,这三位反抗姐妹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析这三个人物形象,揭示她们鲜明的反抗精神和夺目的性格魅力,会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刘传霞认为,娜拉——新女性形象是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在面临着各种压力之时想象与设计民族国家以及男性主体的主要符码.言说娜拉成为五四男性精英知识分子重要的文学议题;现代女作家——现实中娜拉的自我言说是精英女性知识分子建构女性主体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女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各种既定规范的突围、颠覆,同时也昭示了在内外压力之下,现代知识女性对女性自我主体构想无奈的修改与放弃。中国现代男女作家对新女性的叙述既呼应,又对照,他者叙述与自我陈述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抗衡,共同描绘与设计着娜拉——中国现代知识女性的天涯路程。王宇通过对五四时期著名的文化镜像“娜拉”的生产、接受的考察,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起源语境中性别政治与公共政治的复杂纠结,从而表明性别的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指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而是从根部与社会文化精神的走向、知识谱系的建构密切相关,性别研究已然提供了一条回望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现代性诉求的独特路径。唐欣认为,从性别主体的角度重新解读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两性情爱关系,可以小说中显在的身体叙事作为独特的切入视角。其中,身体话语作为一种现代现象的表征,已然成为有效辨析现代主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场地,它在性别主体建构、革命话语隐喻的多重视角中具有意义的多歧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从而也就为我们的重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涂丽萍 《英语辅导》2008,(5):156-159
娜拉是易卜生戏剧中颇具影响和争议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解构其女性和超越女性性格的人格双重性,我们发现娜拉是女性中颇具潜质的代表。《玩偶之家》展示了作为传统女性代表的娜拉自由情感的释放及其超越性格的变化过程,从而呼应了易卜生思想中渴求人权和性别平等的愿望。同时,也诠释了其作品中女性主体性的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约翰·奥斯汀明确提出语言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行为的思想。语言行为说打破了语言表达论的传统认识定势。日本社会语言学界对人们的话语行为作了细致研究,探讨语言变异是怎样产生的。从语言变异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参加者的社会特征在语言变异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性别、阶级、种族、年龄、地位等。日语中的语言变异显示了人类语言行为的社会特征。确立语言是人类行为的思想使日本社会语言学取得丰硕成果。我国的语言工作者亦应关注奥斯汀语言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的挪威有着很好的女性主义的氛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诞生,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娜拉的摔门而去,预示着其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对男权社会中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而娜拉出走之后也并不必然就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16.
易卜生的《娜拉》与曹禹的《雷雨》都是从剖析一个家庭出发来反映社会问题的。两出剧作成功地塑造了娜拉和蘩漪两个艺术形象,有其典型性。这两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倾向的女性,深深地溶入了作者对弱肉强食的时代,对灾难深重的封建资产阶级专制统治深恶痛绝的思想感情。两个勇敢不屈的女性大胆的叛逆反抗,是对旧秩序的藐视、挑战以至破坏,是茫茫黑夜的一点火星。她们是争取妇女个性的宣言书。本文试图从阶级的、社会的、文学的角度来浅析其形象的深刻意义。一、时代呼唤娜拉“五四”时期风起云涌,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各种政治力量重新…  相似文献   

17.
石建军 《文教资料》2006,(28):42-43
娜拉离家出走一直被认为是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控诉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但这种面具化的理解使娜拉这一人物形象单薄起来。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娜拉的离家出走实际上是一种控制权力失去后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8.
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和萧伯纳《格梅利翁》中的伊莉莎生活背景迥然不同,但她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她们都有很强的觉醒意识,是追求独立自主、平等和谐的女性代言人。从女性主义视角走进娜拉和伊莉莎的世界,探索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人生和命运,以寻求现代女性在家庭、社会中如何关注个体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实现真正的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19.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娜、蘩漪、娜拉在家庭这块阵地上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安娜、蘩漪追求的是爱情,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然而,她们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悲剧结局。这说明女性的解放不仅要依赖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对娜拉形象的评价历来多从社会政治角度强调其客观社会意义。因此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娜拉形象 ,对娜拉人格系统的本我、自我、超我予以剖析 ,并探索其悲剧性和出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