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一些风光秀丽的乡村陆续出现了以旅游为导向的乡村书店.这些乡村书店在乡村振兴中表现积极,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将一部分城市文明和优质资源带到乡村,为实体书店行业的转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先锋书店旗下四家乡村书店为例,立足文化旅游视野,围绕文化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对乡村书店的旅游体验感知展开研究,探究旅游者对此类乡村书店的形象感知,通过游客对乡村书店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的感知分析,梳理乡村书店的形象主题特征并构建影响旅游者产生负面情感体验因素的模型,分析乡村书店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经营者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夏颖 《东南传播》2010,(12):64-66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基于强烈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建构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也重塑了自我存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娱乐作为一种个体的情感状态,是以自我体验的方式实现自我认知。三十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从演艺到生活游戏秀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受众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受众的自我认知也从"社会我"、"他人我"中的意义指涉,走向了"身体我"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游客的网络评论由于能够真实反映对旅游服务的真实体验及感受,正在逐渐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看法甚至旅游消费行为。如何将碎片化的旅游评论转化为对其他用户和旅游经营者有价值的且直观的信息,成为旅游信息挖掘的热点。本文提出了基于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发现模型的游客评论挖掘方法,以大众点评、携程及马蜂窝中关于故宫的用户在线评论为例,挖掘游客关于故宫的关注主题并分析其情感倾向。实验结果表明,故宫的游客网络评论主题包含入口服务、历史文化、体验感受以及遗址文物四个方面,游客对该四个主题的情感倾向均为正向;其中,大众点评和马蜂窝在体验感受方面的情感极性值较高。该方法对定位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点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女性作为爱情主题的星座命理内容的主要消费群体,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往往借助互联网平台上的“地方性知识”来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进而对于不理想的亲密关系实现短暂逃避,并表达对于现实社会压力的心理抵抗。本研究以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探讨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为何频繁参考星座命理知识,并尝试理解现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算法技术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持续性愉悦体验,近乎于“零负反馈”的信息环境,研究者谓之“情感茧房”。在该场域中,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通过短暂逃避社会现实、建构理想自我来实现正向自我认知,进而对由亲密关系引发的社会压力表达心理抵抗。但是,她们做出该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自我异化的风险。因此,本文将青年女性星座爱好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定义为一种算法控制下的“异化抵抗”。  相似文献   

6.
张敏  夏宇  刘晓彤  张艳 《图书馆》2017,(5):77-84
文章旨在探究影响科研工作者的科技引文行为的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对提升科研工作管理效率和科技期刊建设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从基于个体层面(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和基于群体层面(社会影响)的多维视角出发,通过整合"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情感负荷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理论模型。文章选取华中地区高校92个正在进行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实验结合问卷访谈的方式收集369份有效问卷并利用SmartPLS 2.0对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文献内在质量促进科研工作者对文献的认知反应,感知文献外在声誉显著促进情感反应;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均正向促进引文意愿;感知领导意愿对认知反应、情感反应和引文行为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学术共同体意识正向调节认知反应对引文意愿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8.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态度是一个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具有适应、自我防御、认知和价值表达功能。影响观众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包括观众需求满足程度、所属的群体、个性特点、信息和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等五个方面。电视机构应该从观众收视心理和行为研究、节目的创造力、节目推广方式和节目品牌塑造等四个方面转变观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张华 《当代传播》2011,(1):121-123
世博志愿者是世博会期间引人瞩目的群体,他们有明确的亚文化群体特征,同时也受到主流文化体系的价值影响.他们以服务他人和提升自我并举的想法参加到志愿者团队中;通过服务他人,志愿者感受幸福,通过与亚文化群体内部之间的人际交流获得自我认同和快乐;通过世博服务期间的"去网络化"生存,重新认识到人际交流和团队生活的魅力.但对志愿者...  相似文献   

10.
吴丹 《东南传播》2020,(4):75-79
"万物皆可嗑"的"嗑文化"作为饭圈亚文化的一个分支,整体表现为一种对文本或人物角色关系的过度阐释及拼贴假想,并借由新媒体技术在网络空间的多元社群中传播和集聚。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及访谈发现,网络空间的"嗑文化"通过多种模糊修辞构建了隐匿的规则话语体系,"事后再书写"的内容生产与再生产带来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也营造了基于自我想象的、真假难辨的信息空间,多元社群"圈地自萌"既重构了参与者的社会关系,也在情感动员中隐晦地完成了新的赋权与规则确立。  相似文献   

11.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为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情境,使其能自主性更强地使用各种网络特殊形象,进行个体展演、完成情感表达。文章探究以青年群体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周杰伦粉丝群,在近期微博超级话题打榜事件中,使用"夕阳红中老年粉丝"的网络特殊形象进行自我呈现和情感表达。结论认为,"夕阳红粉丝"这一不同于青年群体现实生活的特殊形象,实则反映了他们"感慨青春消逝""代际对立""娱乐与消遣"三种与该群体特性息息相关的情感表达。这三种情感对该群体具备较强的情感号召力,并在群体针对"夕阳红"网络特殊形象的表演互动中不断增强,成为该群体在本次带有互动仪式性质的"表演狂欢"中的共享情感。  相似文献   

13.
张潇艺 《传媒》2022,(3):48-50
近年来,"青春化"表达逐渐成为文化遗产类电视节目面向年轻受众传播传统文化、塑造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文化遗产类节目通过视觉符号的重构,打造青春化影像景观;采用多元叙事方式,打破心理隔阂;完成价值重塑,使青年群体与古老文化间形成情感共振等方式不断进行"青春化"的创作转向,获得了青年观众的认可,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工蜂》之廉思 刘昕亭:随着新书《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的面世,廉思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品牌——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接近或者说显影一个弱势的群体,而这个所谓的"底层",多少有点让我们措手不及:"蚁族"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天之骄子,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工蜂"作为在大学任教的青年老师,更是我们常识中的绝对"中产",但是却以"底层"的自我认知显影.去发掘并且凸显出这样一个个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与情感,梦想与焦虑,从最初的"蚁族"到现在的"工蜂",我想这些研究对象的选取,恐怕并非草率,这是与您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有关,也与您个人的理想和作为一位学者的抱负有关.我很想知道,是出于什么样考虑,促成您选择这些群体作为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董青 《现代视听》2012,(6):66-69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和心理学角度对"粉丝文化"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由分析粉丝群体的特点:组织性、目标性、参与性、自我修复性入手,利用心理学家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进行解读。其次分析群体中的个人的心理特征,从态度和情绪情感这两方面阐释。  相似文献   

16.
职业幸福感是人类在认知和情感上对现在的自我职业状态及周围环境的内在认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到的幸福不同,图书馆员对于本身职业幸福感的感受也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提高职业幸福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8.
王川川 《传媒》2020,(2):67-69
近年来,网络自制节目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向沉浸式传播方向发展,通过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技术增长和视听体验的沉浸式包围;通过突破情感壁垒,实现节目主题和文化情感的沉浸式交融;通过冲破单向维度,激发受众参与和社交圈层的沉浸式互动;通过冲破线性结构,构建故事讲述和多层语境的沉浸式叙事。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下,最终实现提高观众黏度、提升节目品牌、延伸艺术想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7)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建构与传播问题。现代性的一个主要表征是媒介技术的空前发达,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概念在当代已经部分地成为了现实。现代媒介传播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少数民族社区,这种影响力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深层次上也塑造和改变着少数民族社区群体认知外界以及自我认知的态度,重构了少数民族社区的文化空间。同时,通过媒介的表达和传播,少数民族社区在公众的视野里成为了镜像化的他者。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媒介对少数民族社区的影响是一种文化深层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从期望确认理论视角研究移动视觉搜索用户情感体验,对改善移动视觉信息搜索服务、维系用户与平台关系、提升技术采纳意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情绪和满意度构建情感体验二元维度,梳理期望确认、感知绩效、自我效能和情感体验之间的作用关系,提出移动视觉用户情感体验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351份有效样本,采用结构方程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期望确认度对感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感知绩效对情绪形成正向影响的同时,也通过特殊自我效能间接影响用户满意度;情绪对用户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