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秦汉移民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移民屡见不鲜,而秦汉时期的移民更具特色。若论有目的、有组织、有措施的官方移民,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则首推秦汉。秦汉移民.更以其政治性、军事性和经济性特点见称于世,成为秦汉统治者拓展疆域、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特有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军事移民对移居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移民是中国古代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军事移民在籍贯构成、性别和职业构成、移民的地理分布及其与土著的关系等方面都与其他形式和类型的移民有所不同,因而其对移民地的影响也更多地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军事移民影响的强弱和方式也因之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顾氏移民宗族在明代随移民高潮进入贵州,其政治军事活动直接促进了贵州省治的建立,从而成为开发贵州的先锋。值得指出的是,移民宗族的一支进入黔东南苗疆,使顾氏宗族分衍为汉、苗两支系,两支系共同促进黔东南苗疆的开发。明清以来,汉苗两支顾氏宗族共同发展,一方面承继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汉苗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明代,随着明政府军事、政治权力在贵州的确立,行省的设立、移民的涌入,贵州当地的经济、文化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书院的纷纷兴建便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明代贵州书院的兴衰沉浮亦是随着全国书院发展的大环境而有起有落。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发展相比较,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有着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书院的兴起,不仅推动当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而且也深深影响到当地民众的精神信仰、风俗习惯及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明政府军事、政治权力在贵州的确立,行省的设立,移民的涌入,贵州的经济、文化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书院的纷纷兴建便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明代贵州书院的兴衰沉浮亦是随着全国书院发展的大环境而有起有落。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发展相比较,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有与之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云南的外来移民一直是西南地方史研究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论文主要依据族谱、县志、档案资料,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明朝这一时期汉族移民来源地进行研究,对云南现代汉族居民的祖先进行初步探究。明朝时期大量外省籍移民以多种方式从江南各地移居云南,其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这一时期军士武卒、商贩、流官、被谪戍云南的官吏、流放的富豪、充军的罪犯等汉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有清一代,伊犁曾先后两次兴起大规模多民族移民开发高潮。移民开发对新疆、伊犁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贡献巨大,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对清代伊犁多民族移民过程、移民特点、贡献及其历史作用诸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羌族入黔考     
羌族并非贵州的土著居民,而是从外地移民过来的。文章对贵州羌族的族源地、迁入时间和迁入缘由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证和逻辑推理与分析,认为贵州羌族是于明末清初由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迁徙而来的。在明末清初政局动荡、战乱纷争的背景下,一部分川西北羌族士兵随大西军余部入黔,后因军事形势不利而逃亡于湘黔边境。他们入黔之初颠沛流离,后在铜仁的江口、石阡等地立稳脚跟,逐渐繁衍。羌族如今是贵州诸多民族中的重要一员,是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9.
黑神庙是明清时期外地对贵州移民会馆的称谓,其在贵州本土文化和和外来移民文化交流中,不仅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还重新构建了贵州的信仰成分。黑神庙以唐代在睢阳殉国的南霁云为祭祀对象,但南霁云从未到过贵州。文章将从黑神信仰的由来、黑神信仰在贵州地区的传播和黑神地方神地位的转变等方面探讨黑神信仰与移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槐树移民是明初发生在山西的一次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移民。本文从元末社会动荡、靖难之役、山西形势三个方面探讨了明初山西移民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11.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贵州自古以来便以土著民族居多,汉族人民是从内地迁徙而来,诸多的移民史材料证日月明清时期确大量的江南及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进入黔中,从而也为黔中汉语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黔中汉语方言的独特显现.“屯堡话”与明代移民的江南籍贯成分密不可分,而清代移民来源地的庞杂,又对明代移民官话有较大影响。作为维系明清时期移民交际的纽带,需要采用通行地域最广的语言才行,而这种语言很有可能便是在明代共同语及口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3.
明初的河间府,即今沧州一带确实称得上是一个移民社会。明初是沧州社会秩序重建的关键时期,大量军功家族参与了沧州当时的社会重建,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发展到清代,科举制度更加成熟,沧州地方社会主导力量慢慢由军功家族变为了科举型文化家族。这种转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前,毕节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经济都十分落后,被视为"蛮夷之地"。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今毕节地区境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毕节地区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野蛮的面貌,使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种变化是与汉族移民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文人论兵是明代出现的重要现象。陈子龙作为晚明的著名文人,在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以论兵为核心内容的《陈忠裕公兵垣奏议》。此书集中讨论南明时期的军队建设、防御体系、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可操作性。陈子龙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明代兵儒合流的历史趋势,一方面体现了文人“救民靖国”的战争观和把兵学儒学化的论兵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南明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具有文学、军事、历史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安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不仅稳定了王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王朝统治的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兴办学校,创办书院等有效手段,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从而大大促进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同时,由于明代户籍退出机制的实施,以及清王朝社会危机的直接影响,客观上刺激了儒学的发展与兴盛.儒学在安顺地区的发展与传播,调整了民族结构的分布,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推动了安顺民俗文化的转变,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洪洞移民的重点省份之一。析其主要原因是明王朝为巩固统治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平衡河南等中原地区与山西的人口不均,在经济上解决生计困难的需要。洪洞迁民对于加快河南社会经济恢复的进程,风化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引发迁民后裔寻根念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和作用。当然,明初移民中的强制性、安置中的盲目性以及对迁民的歧视等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