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言志的记载。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二句,历来的注家都作了错误的解释。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云:“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坛上乘凉。风,用作动词,意指迎风乘凉。”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莫,是“暮”的古字。暮春,即阴历三月。试想,阴历三月,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寒凉,怎么能带着童子到河里洗澡呢?又哪里用得着在高台上乘凉呢?这种解释明显地与情理不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又企图自圆其说:“沂,  相似文献   

2.
一、舞雩台舞雩台,位于山东曲阜东南,是古代鲁国求雨的祀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做舞以求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3.
《论语》原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4.
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当孔子询问曾点的志向时,曾点在“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之后,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了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句,课本只注:“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动词,吹风、乘凉。”教学参考书译文中写道:“……去沂河里冼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和翻译值得商榷: 首先,从字面来看,“浴”这个字,除了“洗澡”之意外,在古代,还有“浴德。之意。如《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  相似文献   

5.
薛吉辰 《新读写》2008,(9):48-48
位于曲阜东南,是古代鲁国求雨的祀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是孔子的弟子曾皙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6.
舞雩咏归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就因为上面这段话,古城曲阜城南的沂河边上,至今仍保留一处上古时期的教育遗址——舞雩坛,自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篇少有的芬芳四溢令人回味无穷的教学童话。  执教孔子故里近二十年,日子匆匆,教学难免有些沉闷和迷茫,尤其在今天所谓的转型时期。忽一日想,也许那古坛会给我些新的生意和灵感,而不仅仅是授课时一个“舞雩咏归”的典故。于是,当春色在城墙外稍稍露出新芽的时候,我决定出城去,去实地步读一下这道古老的…  相似文献   

7.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注“风”为“吹风,乘凉”。这样的诠译是与情理有悖的。“莫春”是指三月底四月初。当时通行的周历,比夏历要早两个月。周历的“莫春”,夏历还只一、二月间,气候还较冷,从“春服既成”句中也可以窥视到这一点。这种气候是不适宜  相似文献   

8.
吴火保 《教育文汇》2010,(12):14-15
好羡慕孔老夫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被称之为儒者的“清明上河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师生和谐相处的图画!  相似文献   

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日:‘莫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0.
钱秀莲 《山东教育》2011,(12):33-34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  相似文献   

11.
在《论语·先进》中,有孔子与曾点的一段对话,摘录如下:(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此中“风乎舞雩”的“风”,古今注家基本上都注为“风凉”或“歌唱”,尤以前者为多。尽管历代所注,文字稍有出入,但就其词义而言,似无例外。这两种注释,表面看来似乎都说得通,实际上都不妥。  相似文献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称《侍坐章》)现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虽只有短短三百多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鸿篇巨制。本章叙事简洁而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情态活灵活现。对本章的题旨,论者多认为应抓住曾暂所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一、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孔子在循循善诱启发子路等四弟子“各言其志”之后,对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为赞赏,乃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谈了自己的理想之后.曾皙最后一个发言,“异乎三子者之撰”.就是和他们三个的意见都不相同,他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相似文献   

17.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先在沂河中洗澡、游戏,又在泛青的草地上翩翩起舞;天色将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踏着欢歌笑语回家了,结束了一天的教学生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啊!  相似文献   

18.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19.
<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中“咏”,课本注释为“唱歌”。“咏而归”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高中第五册译为:“一路唱着歌走回来。”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均作如是解。这样解释,从字面上看是说得过去的。但对其中“归”字的解释,愚以为值得商榷。一般选本沿用朱熹《论语集注》的说法。东汉王充在《论语·明雩》和东汉郑玄混合《鲁论》《齐论》《古论》等二十篇所集成的郑本《论语》,认为“咏而归”是“雩祭时,一边歌舞,一边把祭品献给神灵”。这样理解才符合史实记载。  相似文献   

20.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到了让人神往的春游时光。可时下许多学校习惯于和春游“躲猫猫”:要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放弃春游,任由学生徒生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