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儒家之为学,在于重黄帝,它托之于黄帝而成其说。儒家敬重的"圣人"出自于以礼教为纽带的黄帝谱系,孔子维护和发展的是源于黄帝成于周公的礼义制度系统,在此基础上,儒家将礼教文化发展为宗庙学,对黄帝礼乐思想做出了重大的发展与创新。通过礼仁互本,孔子展示了宗庙之学的仁学属性。  相似文献   

2.
儒家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 ,以儒家“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 ,生于公元前 5 5 1年 ,死于前 479年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鲁国陬邑人 ,鲁是周公儿子的封地 ,故非常重视“礼”。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仁学”为其学说的核心 ,其目的在于恢复“礼”。孔子说 :“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那里“仁”一方面作为“礼”的基础 ,表现为社会的伦理规范 ;另一方面要求个体要克制自己 ,化为一种个人的心理欲求 ,使社会与个体达到统一。孔子推而广之 ,对人的看法认为 ,“…  相似文献   

3.
儒家最重礼学,用之以"齐家"、"治国","礼"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相沿,而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儒家礼学的核心,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礼"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难怪有人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了.作者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礼"制的理想社会而奔波,本文主要从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孔子礼学对周礼的发展、孔子实现"礼"的途径三方面来论证孔子礼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仁学思想是孔子全部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学思想,超越了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范畴,就其实质而言,属于人生哲学或人道之学。孔子的仁学思想的重心是探索人生原则的确立、人生目标的选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以人为主体的人文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详尽地记述了儒家美学创始人孔子在春秋晚期社会影响下产生的"仁"、"礼"等思想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美学。它讲求美善统一,以社会道德作为评判美的标准,为儒家的社会美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教化功能。由家庭血缘之爱的"孝悌"到"亲亲而后爱人"的"大仁",再到克己复礼以行仁。可以说孔子仁学就是主体自觉的一种结果,它的最终回归是人学。  相似文献   

7.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孔子的言论中,分析孔子的仁学思想,找出共性.我们将孔丘的"仁"定义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仁学",则是关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得学问.文中引用了孔子的很多言论.涉及到人际关系得很多方面,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如何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从现代人际关系的视角展现了博大精深的儒家仁学文化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先秦礼学的历史轨迹商国君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子思潮汹涌而起。在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潮中,儒家以“礼”为旗帜,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从春秋后期到战国后期,礼学经过孔子、孟子、苟子三人的不懈努力,终使儒家的政治学说──礼学最终确立。探讨先秦礼学的形...  相似文献   

11.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12.
孔子将仁视为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并提出达到仁的境界的基本途径,表达了孔子对人与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的重视和向往。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从内在含义和人性基础等方面对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其中的交互主体思想因素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孔孟仁爱学说,并使交互主体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一项基本的内容和原则,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4.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陈明 《教育与职业》2007,(20):173-174
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精髓为理念核心的新儒家管理模式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其相当深厚的历史渊源的.孔子以其"仁学、礼法"的哲学思想论述了"高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管理"思维,文章通过对孔子管理思想的分析,探讨了其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鉴于秦二世灭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的陆贾提出了以儒家孔、孟"仁"、"礼"思想为主体构建"治道"思想的新儒家理论学说.在此学说中,陆贾强调原圣王之意,以"五经"为治国之经典,以"仁"、"礼"为治国之则.并率先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本体论观点、大一统君道与"圣"、"君"合一思想、"经以致用"的厚今薄古的历史观与方法论,总结出德刑相兼、先德后刑的思想学说.陆贾的新儒家理论,对汉代中叶经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儒家君子文化由孔子立基,孟、荀各自深化发展。如果先抛开孔孟之间不谈,专就孔荀之间而言,孔子、荀子的君子思想既有共通之处,又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聚焦于"学"论视域下来看,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君子养成上,都重视"学"的作用;在学习内容上,都注重对"六经"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都强调知行合一和仿效贤者。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目标上,孔子认为圣人很难达到,"学为君子斯可矣",而荀子则认为"圣可积而至",主张君子要学为圣人;在学习内容上,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而荀子则主张"学至乎礼而止";在学习方法上,孔子重视君子"为仁由己"的内在自觉,而荀子则强调君子要外求于礼义师法的规范和引导。从"学"论视域来看,孔、荀荀子思想的异同大体如此。它们之间的这种异同,既反映了孔、荀之间儒家君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表现了孔、荀对儒家君子文化确立的奠基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仁、义、礼、智、信"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梳理孔子思想的主体内容,发现其可以称得上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相对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要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就必须首先着眼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因为其本身就蕴含了强烈的人本意味。"仁学"思想是孔子在继承以"周礼"为核心的旧传统的基础上,将道德规范进行整合后,进而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仁"、"礼"结合的思想结构。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仁"是朴素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在表征。着眼于当下,"仁"、"礼"两者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虽已有了新的定位,但两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开创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是有巨大的规范和协调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孟荀之学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发展和演化的两个方向,孟荀政治哲学亦代表了儒家政治哲学建构的两种基本思路。二者一显"仁"一显"礼",一讲"性善"一讲"性恶",一言"仁政"一言"礼治",一主"仁义内在"一主"隆礼至法",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致思路向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基于仁学精神而展开的孟子政治哲学可谓是一种德治(仁道)主义的政治哲学,而基于礼学精神而展开的荀子政治哲学则可谓是一种礼治主义的政治哲学。孟子德治主义政治哲学的要义是将政治道德化、将道德内在化(心性化);而荀子礼治主义政治哲学的要义则是将道德政治化、将政治客观化。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上来看主要是由于二者仁学进路和礼学进路的不同,而从社会历史的外缘条件下来看则主要是战国中期和战国晚期的时代精神有别使然。  相似文献   

20.
“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由礼仪文化的心理积淀,经由孔子理性地观照而提升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四畏”说;丰富了孔子的仁学内涵,使之由“爱人”之学变成了“爱人”与“畏人”相结合的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