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总背景,指出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型组织均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着力推进社区学习团队的生成和发展。全文就社区学习团队的内涵、价值、生成理念和要点、学习内容设计、推进模式,以及负责人培育等基本问题逐一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2.
严加平 《上海教育》2007,(3B):36-38
《终身学习的专业学校发展的基石——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将“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作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并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要“全面建设促进专业自主发展的教师学习文化”,也就是要“坚持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建设有活力的学习型教师团队,打造教师学习文化”。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把握住几个关键词:有效学习、自主发展、学习型团队、学习文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组织创建是每一个组织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之中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从“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创新性解读着手,在对我国干部学习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推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团队学习”、“激发超越的个性化学习”和“全员参与的网上学习”等我国新时期学习型组织创建策略;旨在通过创新“学习”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有效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进程,有效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近年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线,为满足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需要,文章认为首先须以学生为中心,建设“3S”研究生团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开发和自我超越,并通过师生互促推动团队发展;其次,激发学生自我驱动力的同时通过多维协同的方式提供外部支持和目标导向,增强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最后,以“3S”团队为中心,更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重视过程管理,动态监督和跟踪掌控研究生培养中的关键环节,确保研究生培养成果的高质量和高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彭娅 《教育导刊》2009,(10):42-43
一、学习型教师团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要求“学习型组织”是代表新世纪管理趋势的新型组织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被引进国内后,广泛地被运用于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被作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一个方面展开探讨,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探讨开展团队学习、学习型教研组建设、建立共同愿景等。  相似文献   

6.
学习型企业建设的 基本内涵和要求 从实践的角度看,创建学习型企业,其实质就是要在企业确立一种理念、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机制,即确立职工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形成有利于职工学习、团队学习的运行与保障机制;其关键就是要推进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职工教育,即把职工教育作为组织管理的先进形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需要以学习型组织方法突破团队建设中封闭的金字塔结构。源于系统动力学原理,以社会学习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策略表现为学习型组织系统模型的五大子系统和6P-1B模型的六个组织流程。以“相约周末——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为例,学习型组织的方法指引团队领导和成员在组织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协同合作中加深了工作室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并提高了课题研究能力。学习型组织关于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在于,从计划到行动、从实践到理论、从个人到团队的转化,进而通过学习型领导力的发展、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成员发展计划的推行,促进团队可持续发展,这成为团队建设的一种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终身学习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中流砥柱,承担着多种任务,这就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个体的成长,还是整个团队的成长。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为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应加强学习型团队的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地分析,可以从愿景、学习方式、平台等方面入手,实现幼儿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哈钦斯提出的学习型社会理念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主题。学习型社会要求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大学理念。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我国大学应明确自身的目标取向。即倡导先进的学习理念。采用团队的学习形态。并与城市互动。建设成为学习型城市的人才高地。才能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学习中心”。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企业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走向,构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企业充满创新精神。建立面向未来的学习型企业文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学习型企业中,学习不仅是停留在个体的层面,而且要在团队的层面展开,开展团队学习,建设学习型团队,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团队学习的内涵 团队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团队的结构形态、心理氛围、人际关  相似文献   

11.
《终身学习的专业学校发展的基石――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将“教师发展为本,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作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念,并在具体目标中强调要“全面建设促进专业自主发展的教师学习文化”,也就是要“坚持有效学习为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建设有活力的学习型教师团队,打造教师学习文化”。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把握住几个关键词:有效学习、自主发展、学习型团队、学习文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的就业,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积极推动学习型就业工作团队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创建和谐校园,有利于推动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圣吉教授创建了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模型,它带来了组织内涵、工作观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新图景;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要进行自我领导,是服务型的领导;其培养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根据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政府管理培训中心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通过团队培训,能够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及其领导培养。  相似文献   

14.
黄鲁玙 《教育评论》2015,(4):116-118
文章提出,通过对团队学习的系统思考,将学习型团队的理念运用于高校创建大学生学习型团队中,借助加强团队平台搭建、提升学习动力、改进思维方式及加强团队沟通等途径,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和团队精神,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已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理论界的共识。学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师带入"学习型团队"。在这样的团队里,大家通过学习活动,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采用全新的、前瞻的、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去实现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要想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学习型管理团队、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岗位化培养平台、突出办学特色等方面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追索方向和价值诉求。“学习型社会”体现出倡导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重塑个体发展的全面价值,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强调所有人和全社会的参与等特点。根据“学习型社会”的立场,基础教育的改革路向应体现在追索自主性学习、摒弃“单面人”的评价向度、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呼唤“全纳教育”时代的到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高校"虚拟"学术团队及特性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针对高校的特点,结合企业中网络组织、虚拟团队、学习型组织理念,以及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特性,提出了高校学术团队的新模式——高校“虚拟”学术团队。通过对其模式及特性的分析,为高校学术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徐旦 《职教论坛》2015,(8):58-61
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需要以科研团队建设为平台,整合内部资源,提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本研究以团队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职业院校科研团队、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学习的概念,形成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职业院校科研团队组织学习模式,从而为职业院校科研团队实现科学、高效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要构建学习型组织需重点抓好两个环境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要抓好制度建设,要有舒适的学习场所,充足的学习材料、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效的奖惩制度等。软环境属文化建设,关键在于营造一种团结互动的人际氛围,消除心理隔阂,解除戒备心理,为团队学习扫清障碍。为便于操作和宣传,我把互动理念分解为三个层次,即“四学会”、“四相互”、“一目标”。一、互动理念之诠释互动理念之“四学会”、“四相互”、“一目标”,即“学会投资、学会感激、学会关爱、学会信任,相互关注、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鼓励,共同提高。”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