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史上,父子作家、兄弟作家、姐妹作家不乏其人。这里为同学们介绍三对比较著名的兄弟作家。第一对是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他们是德国近代文学史上一对著名的兄弟作家。  相似文献   

2.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中弥漫着人道主义关怀的气息,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在历史的浪潮中坚韧前行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家对战乱中普通民众所承受的苦难的同情与关怀。本文结合史实以及井上靖日记等最新材料,解析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成因,其中外因为战后日本文坛的人道主义潮流以及作家亲历的战争体验,内因为井上靖自幼养成的冷静、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张胜的《从战争中走来》充分显示了作家主体性,给传记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研究文本。作家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传记文学的创作始终,其中最突出的是作家如何面对传主,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与之展开精神对话。在对历史的阐释中,作家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家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冯芳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2):6-10,14
作家徐哥在1936年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自由主义道路。究其因,除了对暴力革命的歧见,更多是历史误会,徐舒所反对的“斯大林模式”、“人性即是阶级性”的论调、文学是政治工具的偏颇、单一“经济决定论”历史观等,是当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识。支配徐哥思想转变的是理性精神及人道主义。由此,可管窥中国自由主义作家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相得与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每熟悉一个作家,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开始接触和收藏他的一切,也慢慢地发现,作家们都有着自己的本命,比如简·奥斯汀最爱参加社交活动,胡适先生的本命就是打牌,打一万遍都不够的那种.不看不知道,原来,作家们的本命物还真是温馨又可爱.  相似文献   

6.
作家声音     
正莫言称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作家莫言日前应邀参加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兰州·全民共享"公益项目系列活动《金城讲堂》,莫言本次以《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为主题,让兰州市民零距离领略文学大家风范。说到本次讲堂的主题《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莫言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我讲的故事源自家里人的、左邻右舍的人们的、村子里的人,素材  相似文献   

7.
作家套房     
被美国《金融报》评为世界最佳饭店的泰国曼谷东方大饭店,自19世纪60年代创建以来,有许多作家在那里住过,如毛姆、勒卡雷、康拉德等等。饭店将这些作家住过的房间改为“作家套房”,并以作家的名字命名,由此这些客房身价百倍且生意兴隆。  相似文献   

8.
林芙美子是日本文坛存在争议较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战争观在战时和战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二战期间她屈从于军国主义国家机器的淫威,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战后则选择彻底"失忆",摇身一变成为战后反战文学的代表作家。通过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战争书写,可以了解作家当时对于战争的基本看法,从而较完整地把握林芙美子的战争记忆的变化轨迹。而复杂的生活经历及当时的客观局势则决定了林芙美子的战争书写必然带有暧昧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9.
王彤 《同学少年》2010,(1):53-53
在世界文学史上,父子作家、兄弟作家、姐妹作家不乏其人。这里为同学们介绍三对比较著名的兄弟作家。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鼎盛时期,虽然不断有精品问世,但大多数作品思想艺术水平并不突出,其原因主要是作家欠缺创作优秀长篇的人格力量.<李自成>、<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的成功,说明作家必须要有独具的眼光和胆识来认识与表现生活,还要有坚韧顽强的非凡毅力.只有从这些方面努力,更多的优秀长篇才会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三足鼎立的格局中,中国的抗日文学最为薄弱.尽管有着种种的原因,但中国的文学不能愧对这场战争,中国的作家应当写出无愧于这场战争的大作品.这是历史、现实和文学自身的要求,更是文学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日本"笔部队"成员意识到"思想战"在掌握北京沦陷区文化艺术领导权方面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邀请北京文人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颁发"大东亚文学赏",成立官方文学团体,压制和利诱具有进步倾向的校园文学社团,对北京文坛实行干预、控制和渗透。然而,由于北京文坛根深蒂固的依然是京派文学传统,"思想战"不仅被具有官方色彩的文人在审美层面疏离,更被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校园文学社团以各自不同的策略予以反抗。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古代战争神话的文化意蕴进行挖掘,从失败者的反抗精神和反抗方式以及胜利者的捍卫安定和正义色彩两个方面,分析了反抗与安定的矛盾思维在中国古代战争神话中的具体体现。并进一步从中国古代战争神话的产生背景以及流传过程中记录者的立场、角度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分析了这种文化意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帕特 巴克(Pat Barker)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文坛上崛起的著名作家,被誉为“英国现当代重要作家”。在《再生》三部曲里,她描写了许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因为在战场上遭受的痛苦经历而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并随之产生一系列心理躯体化反应,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并且控诉了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族批判”是一个经典性的主题,作家们批判家族是基于改造社会的巨大热情,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叙事型作品中的“家”依次成了“个性解放的障碍”、“革命的异物”、“抗战的阻力”。作家由批判家族从而批判一个制度,一种文化,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6.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美国战争文学年轻而富有朝气.它再现了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画面,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并以独特的形式影射出不同战争的时代特点、人们对战争不同的态度、观念和情感,这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永别了,武器》来看海明威的战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战争是一场灾难,一个名副其实的屠宰场。亨利看透了战争的实质,逃离了部队。海明威认为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就像在着火木头上逃命的蚂蚁的命运,表达了他对那个战争中世界的特有认识。作品艺术地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张恂 《安顺学院学报》2012,(4):17-18,30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析了小说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以血淋淋的场景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并提出战争将会永远存在,只有认清引起战争的本源,并与其不断抗争,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