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王娟 《新闻通讯》2010,(3):44-45
电视是大众传播的载体,其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视率,取决于受众的反应,因而必须要考虑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揣摩媒介特性与观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研究受众心理定势,对于把握受众的心态,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节目的互动性,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国际化交流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电视以其独有的直观性、参与性,与受众确立了唇齿相依的关系。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过程中,受众产生的被动或主动的参与意识,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对节目制作、传播过程的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和共同完成。这就是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一种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最具参与性的节目形态。受众既是电视节目形态生成的主体,又是电视节目接受的主体。这种双重主体身份,使我们不论从实践的意义上,还是从理论研究的立场上,对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都应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节目形态、一个整体,而不应单纯地、机械地受到各种节目类型划分的制约和割裂。当然,这也是本文所阐述的视角使然。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的生成、生长直至产生  相似文献   

3.
李武祥 《记者摇篮》2006,(10):50-51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技术的进步,受众不仅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媒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如今的受众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对受众的保护和解放,受众早已不再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或被动的接受信息者,在传播过程中,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在日渐凸显。一、受众喜好左右媒介发展方向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媒介如果不想被挤出市场,淘汰出局,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市场意识和受众意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谁能赢得受众,谁就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受众得到了媒介前所未有的关注,满足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电视传播观念在不断变化,电视节目也在各种新兴媒体的竞争中谋求发展。以往评价电视节目的三个标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要。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不仅促使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紧密结合,而且进一步融合了大众传播主体和观众的关系,有利于电视节目的发展。将参与性作为电视节目的评价标准,必须注意观众的参与是否有意义,是否切合节目主题,是否真实,是否能和其他三个标准相融合。  相似文献   

5.
薛涛 《当代传播》2015,(1):106-108
在当前我国以市场为主导的媒介环境下,公益属性的农业电视节目跟市场属性的其他节目同台竞技,自然是身处劣势,举步维艰。然而以《致富经》为代表的部分农业电视节目突破思维藩篱,应时顺势而变,在传播理念、受众定位、传播策略三个层面呈现出由"对农"到"涉农"发展思路上的新转向,不仅摆脱了自身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为整个农业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观众疲倦了,电视疲惫了。"当观众对电视传播给出如此评价的时候,是否意味着电视节目的转型到了十字路口呢?在受众本位的理念下,电视节目之"新"一定与受众的接受氛围之"新"紧密相连。当然,链接节目之"新"与接受氛围的气象之"新"之间,有一个受众"心"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在各类传播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作品的普及过程中,借助新媒体"两微一端"渠道,通过跨媒体传播增加受众的接触频率、利用群体传播发挥粉丝的人际传播效应、交互式传播调动受众的参与性、品牌传播打造悬疑文学品牌等传播方式,不仅扩大了我国社会派悬疑小说的普及程度,也提升了其传播速度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刘毅 《新闻窗》2010,(1):104-105
进入21世纪以来,媒介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为了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纷纷对各自的传播形态进行改革。在此形势下,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收视需求、实现媒体区域化传播,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向。例如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方言电视节目的制作等,给地方台节目传播增添了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9.
电视传媒需要不同层次与范围的受众的参与,单一的受众群体不能促进电视传媒的市场化发展,这就需要提高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现就如何提高财经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提出如下三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不仅为电视受众提供信息、知识和娱乐服务,同时获取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实现其产品价值.近几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创办宗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相继播出,成为电视节目形态发展的新亮点.本文以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传播技巧和传播效果,为本土文化类电视节目提高传播力、塑造媒介形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华 《记者摇篮》2006,(10):24-25
互动是当代大众传媒最时尚、最有效的与受众沟通的一种手段。互动得最充分及时的首推网络。受众在阅读了网络传播的信息之后,可以立即发贴子进行议论,或直抒胸臆,或大发感慨,甚至发泄胸中长久积淀的郁闷。从网络上的议论看一篇稿件的反响如何,可谓立竿见影。近几年,紧随网络之后的是电视。特别是电视台的大众娱乐节目,大都设手机短信类的竞猜项目,有的节目干脆现场与受众对话。电视节目的互动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手段。至于像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艺术人生》等节目把受众请到现场,受众干脆成了所传递的内容的组成部分。传播…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环境日新月异,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更体现了去权威、包容性的大众文化和草根精神,模糊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新媒体科技在互动性上的完善,使得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与拓展。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已经无法对传播  相似文献   

13.
陈上康  张建功 《传媒》2021,(15):50-52
少儿电视节目传播的本质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主持人则是电视节目的重要传播符号.当前主持人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主持人肩负着文化传播者与文化产品制造者的双重职责,少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尤其要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抵制诱惑,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做好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如此才能赢得少儿受众的喜爱,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社交思维作为当下互联网最流行的词汇与中国电视节目的缘分要追溯至40年前,在经历了参与性、体验性、交互性三个发展阶段后,其已成为能够左右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网剧遍地开花的今天,《延禧攻略》一炮而红甚至成为一时的大众文化热点,具有研究典型性和代表性。除了叙事层面的新意,正是在于其将社交思维深深融入到策划、制作和宣传的每一个环节,吸引受众深度参与,这成为其打响品牌的成功法宝。在未来,还应在生产创作等前期流程中融入社交思维,促活网剧品牌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文勋  张文颖 《现代传播》2019,(11):102-10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为止日本电视内容的海外传播已有60余年历史。近年来,日本电视内容输出额节节攀升,发展势头良好,有可能超越韩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电视节目输出国。电视内容逐渐成为推动其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日本电视内容在国际传播中根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受众的需求,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电视是大众传播的载体,其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视率,取决于受众的反应,因而必须要考虑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揣摩媒介特性与观众心理需求的契合点。研究受众心理定势,对于把握受众的心态,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节目的互动性,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国际化交流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时代,电视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作为电视节目主体和骨干的电视新闻更是首当其冲。如何面对挑战,笔者从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者对受众的态度以及对传者的要求等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电视新闻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贾建慧 《视听》2010,(8):34-35
传播主体的受众本位意识一直是我国电视节目创作所缺乏的一个重要价值考量。贯彻受众本位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传播主体对问题的理解、看法、观念恰到好处地融入传播内容当中,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调整传播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崔磊  刘伟娜 《青年记者》2007,(19):73-73
“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是通过电视媒体再现以健康话题为核心的人际传播形态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文章通过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模式的构建,分析它的传播方式、健康信息流的构成及传播特点,并对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的受众进行解读,提出提升电视健康类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