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翻译实质是语际的“意义对应转换”因此把握意义,表达意义是翻译运作全程中的核心或中心。德国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首次提出“意义在于应用”,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use”。这种语用论意义观赋予意义实践性。本文认为语言哲学拓宽了语言学传统的语境范畴,为语言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哲学语用观的语境多维分布决定在语境整合中把握意义,把语言系统与人文、社会、文化、历史等等语境因素整合起来,以达到翻译中英汉语际转换的意义“等效”对等。  相似文献   

2.
意义的指称论是我们包括大哲学家在进行哲学反思时无可避免的错觉。对意义指称论的批判如果只是个别问题上的回击很难动摇其根基,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溯源语言学习的原初方式,将意义指称论的病源一一剔除,还以哲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言哲学基本问题之一,意义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以其进化论的科学视野与对语言使用分析的动态性而迅速进入了语言、思维与人类实践等诸多领域。将顺应论引入语言哲学研究将有助于走一条人本主义的意义探索道路,基于人与人的需求来探求语言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将对象视为世界的基本要素,认为名称代表对象.而在其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中,“对象”被“范型”所取代,这一概念体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词的意义在于使用”这一核心思想,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名称的承担物在语言游戏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与思维密切关联的意义问题,在语言哲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语言哲学家,他所提出的"意义即使用"学说对译学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深刻的指导意义。翻译学中对于意义的研究,使其与语言哲学不谋而合。文章旨在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揭示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给翻译学中的意义观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吉丽君 《考试周刊》2011,(20):24-25
语言的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考察语言哲学的大致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哲学家们对它所采取的研究角度、方法,以及所得的结论都各有特点。本文简要回顾了语言哲学家们尤其是传统语义学家们对语言的意义问题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并重点围绕约翰·塞尔的意向性—意义理论进行论述,阐述了塞尔通过分析心灵哲学—语言哲学这一研究进路以阐释意向性在语言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的机制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哲学家,早期的布鲁纳主要研究知觉与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问题,形成了他的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获得理论,进而形成了他的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认知语境论。20世纪后期,布鲁纳在研究了哲学、人类学和语言学后,转变了他的思考方式,提出了文化心理学的概念,实现了语言认知的文化心理学转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语境论。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解释学理论方法,把文本、读者作为丈学存在的本体层次,使之成为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家、作品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现代语言哲学家认为,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语文的文化性存在特质及其本体的文化阐释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诗性语文”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9.
以戴维森、塞尔、克里普克和杜米特为代表的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用数理逻辑的方法研究日常语言,既重视逻辑分析又重视概念分析。基于后期语言分析哲学的隐喻研究发现,意义辨明论、指称、言语行为理论和概念图式对隐喻的判断、源域和目标域以及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语言的哲学探讨是20世纪哲学的中心任务,其中,"语词的意义是什么"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发展和构建了意义的指称论、观念论、成真条件论、证实理论等众多的意义理论。但是,在普特南看来,他们都没有很好地说明意义是什么,从而使得语义学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黑暗"之中。  相似文献   

11.
孔子哲学的语言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哲学之思的重要对象.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哲学家,孔子对语言哲学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讨论,既对语言之为文化载体及其教化功能有所意识,又揭示了主体间对话的有效性条件;不仅提出操作论的意义理论,而且对名言与道的关系问题作了最初的探讨.本文在重构孔子语言哲学的同时,也对其中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引申和发挥.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的实质就在于能否用语言的运演来解决哲学问题。本文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研究比较,力图说明哲学的表征意义即语言与思维的体认只存在于个体在具体实践的生存体验之中,而不存在一种终极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与“名”的哲学关系贯穿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始终.老子哲学对“道”和“名”有深刻的探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构建了“道”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名实之辨”的哲学问题,对“道”与“名”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了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观,其价值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在其著作《哲学研究》中提出的。通过研究发现“语言游戏论”始终没有考察人的认知在“语言游戏”中的作用,文章试图运用关联理论来弥补这一理论的缺憾,从而能更好地解释语言在现实中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中一个重要的比喻,它阐释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论证了“哲学王”何以可能的问题,说明了理想国的诞生与维系.文章从洞穴比喻的哲学内涵出发,分析哲学家即理性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了解哲学家的活动对政治生活的意义与限度,不仅有利于理解柏拉图的整个政治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理性知识分子应当肩负的责任和起到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重要内容,学界一般认为他在反对指称论哲学的基础上,得出语词的意义不是来源于事实的描述,而是借助语词的使用获得意义。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意义理论进行比较,认为语词的意义是生来具有的,其意义是多样的或不确定的,而对语词的使用恰恰使得这种不确定性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17.
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语言哲学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共同兴趣 ,但由此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这就是 :语言学家需要的对于语言的哲学性思考被哲学家需要的思考遮蔽了。由此 ,有必要将目前的语言哲学区分为“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哲学语言学”是“哲学性的语言学”的研究 ,是语言学家特别应该关注的。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是自康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性质问题作深入思考的又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在后期哲学中认为,以往哲学总是采取心理主义或本质主义的单一固定模式来理解日常语言,结果导致了哲学语言的瘤疾。基于此,哲学的任务是:既要全面了解日常语言所描述的问题,获得“全貌概观”,又要依照某种具体情境,对日常语言停留在“家族相似”层面上的理解,以还日常语言丰富和真实的“游戏”本色。  相似文献   

19.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哲学家——兼论教师通向哲学家之可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教师与哲学家具有同一性:他们的哲学思考是“我”的思考,而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复述;他们的思考对象是现实问题而不是作为理解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他们思考的工具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术语。教师与哲学家的差别仅仅在于: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相应的理论成果。教师与哲学家的界限更多地是人为的,其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其后果是教师丧失了哲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阻断了教师通向哲学家的可能。为此,教师应具有哲学的自觉,对教育实践生活充满热忱,对他人的思考具有宽容的心态。即可以通过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自由思想与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智慧,从而使自己通向哲学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