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定量分析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其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加权图(Undirected Weighted Graph,UWG)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从创新主体知识相似性和人际关系视角提出了创新主体协同关联强度的定量确定方法,构建了客户协同创新无向加权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基于拉普拉斯能量算子,建立了无向加权客户协同创新网络的节点重要度排序方法;基于不等概率抽样,提出了不完全信息节点失效模式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建立了过程模型,为其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定量求解的依据。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这一模式,结合客户创新知识(Customer Innovation Knowledge,CIK)的生命周期,提出加速客户创新知识产品化(Acceleration of Innovative knowledge into the product,AIP)过程;通过建立分析客户创新知识库与产品知识库框架,提出创新产品方案的创新度评估方法;利用知识驱动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模型进行新产品的设计;最后,通过实例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客户协同创新中人员分配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户协同创新是利用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创新设计工具和知识融合手段,使客户与专业设计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客户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多方人员的参与,在创新过程中人员的组织分配影响到创新的效率.文章提出首先对创意进行评估,在使期望收益最大的目的下建立模型,解决协同过程中的人员分配,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4.
知识创造视角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投入产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雪  张庆普 《科研管理》2012,33(2):122-129,155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是企业纵向协同创新的重要形式,它需要客户和企业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参与。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由七个阶段组成,期间伴随着实体产品和新知识的产生。为了衡量这种新兴创新模式的投入产出效果,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出发分别确定了企业与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要素,并以某企业为例,为其建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推演模型机理,演示模型应用。研究意义在于:与传统的对于企业创新成本的机械式汇总分析相比,论文根据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特点所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对各组成阶段之间的关联关系与互动效果给予计量,从而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决策提供新的方法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协同机制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将协同机制引入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首先根据国内外创造力理论和知识创新相关文献分析以及不同科研团队案例调研,构建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论证该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特性。此复杂系统具备应用协同机制的条件,据此建立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应用模型,并对其静态特性和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某科研团队的案例分析,即在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中实施协同管理,观察协同机制在各个子系统中的具体实施和实际应用,并验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前协同机制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将协同机制引入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首先根据国内外创造力理论和知识创新相关文献分析以及不同科研团队案例调研,构建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论证该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特性。此复杂系统具备应用协同机制的条件,据此建立了科研团队知识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应用模型,并对其静态特性和动态效应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某科研团队的案例分析,即在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中实施协同管理,观察协同机制在各个子系统中的具体实施和实际应用,并验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复杂产品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研发周期长、系统组成复杂、技术难度和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传统管理模式很难满足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求,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以知识转移为视角,从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两方面设计了复杂产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提出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在复杂产品产学研创新活动中会协同发生作用,能有效促进创新主体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董恒敏  李柏洲 《科研管理》2017,38(5):107-114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13所分院的统计数据,基于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的三维视角以及复杂系统理论中经典的"B-Z"反应模型对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活跃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活跃度差距明显,并与外部投入强度保持一致性,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活跃度存在地域差异,东部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活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分院在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倾向;基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程度将科研院所分为活跃型协同创新系统、平稳型协同创新系统和一般型协同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9.
知识创造的复杂适应系统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知识创造系统的适应性主体是知识单元及其拥有者的组合体,从而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立知识创造系统的刺激反应模型,并分析知识创造的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物流企业科技创新行为模式进行了论证,指出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基于CAS理论中的刺激—反应模型,构建了物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基本行为模式;基于CAS理论中的回声模型,构建了物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的整体行为模式,揭示了物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机理,期望为相关物流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彭本红  王雪娇 《科研管理》2021,42(7):116-125
军民融合必须嵌入产业网络,架构创新是军民深度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架构创新为中介变量,以政府创新政策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网络嵌入影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网络嵌入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架构创新和知识架构创新均起到了中介作用,而产业架构创新在网络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未能得到验证;政府的合作促进政策可以减少合作的不稳定性,从而调节网络嵌入和协同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其削弱了军工企业的“结构洞”位置,因此没有显著调节结构嵌入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另外,由于知识产权本身的独占性和排他性特征,导致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没有像预期中一样对两者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文根据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特点,提出基于任务分组的产品创新任务与协同客户匹配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度量客户与任务之间匹配程度的模糊匹配度概念,并以最大化模糊匹配度为目标,建立匹配模型,采用排序方法进行求解,从而解决在一定的时间、成本等约束下,如何制定任务与客户匹配方案,以最大化客户与任务之间匹配度这一问题。最后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合理可行,易于操作,分析的结论能够为企业决策者为产品创新任务指派合适的客户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在构建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采用2000—2012年我国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艺、产品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协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工艺、产品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产业高端化对工艺、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需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与激励机制等推动工艺、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4.
郭韧  程小刚  李朝明 《科研管理》2018,39(11):107-115
协同创新是利用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创新成本最小的一种新的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形式和频率都发生了变化,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知识的流动是创新的保证,协同企业之间开展知识产权合作,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发挥好知识产权合作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是创新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对协同创新中企业知识产权合作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合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合作效率进行了模拟评价,并提出了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提高知识产权合作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娟茹  罗岭 《科研管理》2015,36(6):37-45
基于复杂产品研发的视角,运用知识管理和复杂产品系统理论,探讨关键干系人知识共享行为的两个构面、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与复杂产品研发绩效的关系,构建理论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显性知识共享行为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不仅对产品绩效和学习绩效有直接作用,还通过创新速度和创新质量间接影响产品绩效和学习绩效;同时,显性知识共享行为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对创新和研发绩效的影响有所差异,显性知识共享行为对创新速度和学习绩效的影响较大,而隐性知识共享行为对创新质量和产品绩效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已有研究,构建了“投入-过程-产出”的风险研究框架,总结出6类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即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益分配风险。引入协同效应为中介变量、动态能力为调节变量,运用SEM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研究企业协同创新风险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①6类风险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不同风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别;②协同效应在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利益分配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在市场风险与创新绩效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③动态能力显著调节创新要素投入风险、道德风险、资源共享风险、组织协同风险、市场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对利益分配风险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开展的重要基础。重新梳理和界定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及其机制概念,结合知识转移过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模块化对于一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平台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其在模块化嵌入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和演化轨迹;其次,围绕“用户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三个维度,归纳对比了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和平台模块化下案例企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可以被赋予调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功能,而平台模块化既有利于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从“面对面”转向“背靠背”的合作创新,也能通过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来激发合作伙伴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