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壮族神话《布伯斗雷王》作为典型的"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类型神话,本身蕴含着深刻的悲剧色彩。本文着重分析了该神话中的悲剧性因素,说明悲剧感对人心理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人类艺术创作形式,神话是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化了的反映。它是人类初年时期的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产生并流传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神话,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世界各民族历代劳动者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意识的结晶,与他们的生活与斗争、信念与理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凝聚着他们大智慧和心血,是民族观念形成的基石。 本质上说,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一幅幅精神画像,它以质朴无华的手法,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诉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在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生活在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神话是先民集体经验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对人的行为起到了引导和制约作用.鄂温克族自然神话、图腾神话和山神...  相似文献   

4.
人生存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文明之前的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幼年期,这时人类还未脱离自然的襁褓,只能被动地依赖大自然的直接给予而生存.这是人与自然浑然未分的时代。农业文明的出现表明人类开始了依靠自身力量的生存斗争,从此人与自然的矛盾直接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有人类以来就出现了,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类以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智慧和能力与自然进行斗争,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改造自己本身。虽然人类不能凭借人类自己的活动取消自然规律或创造自然规律,但可对自然规律的过程、强度和方向发生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用新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雷祖志》的错误掩盖了雷神的真相,其错误衍生于陈朝说、中举说、雷州刺史说等。据唐代房千里《投荒杂录》,雷州雷神神话的真相是:雷州雷王是雷公之子,雷州十二族是神犬之子;在神庙中,雷王成为雷祖,十二族成为雷神十二将。到宋代雷王神话和十二族神话混淆为一,十二耳神犬变成了九耳,遂使历史真相千载淹没。  相似文献   

7.
《老人与海》这部象征意味十足的小说,历来是评论家争论的焦点,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却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思索和感悟。该文试图从人与自然的生命哲学视角对《老人与海》进行重新解读,分析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老人圣地亚哥以及代表着自然力量的大鱼之间的斗争与碰撞,从而引发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与制衡这样一个生命哲学主题,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人性与自然性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孙义华 《海外英语》2014,(19):182-183
《老人与海》这部象征意味十足的小说,历来是评论家争论的焦点,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却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思索和感悟。该文试图从人与自然的生命哲学视角对《老人与海》进行重新解读,分析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老人圣地亚哥以及代表着自然力量的大鱼之间的斗争与碰撞,从而引发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与制衡这样一个生命哲学主题,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人性与自然性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本质上一体性关系的断裂,即人类片面追求知识和力量,只在乎直接操纵、控制和改造自然,不追求智慧和德性的结果;而加速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阎存在着不合理的关系,即人类在社会经济实践过程中不舍理的社会关系加速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灾难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正陷入越来越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化”,使人类失去了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另一方面,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造成了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全面控制和奴役。老庄“天人合一”、“道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技艺和精神相辅相生,对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标志着海明威悲剧艺术的巅峰。小说既融合了悲剧的精神理念,又蕴含了喜剧性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待自然矛盾复杂的态度。在彰显了人类精神力量之伟大的同时,小说也反映了作者的生态整体意识和对悲剧个人主义的反思。小说反高潮的结局颠覆了西方悲剧思维模式,将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转化为警示现代生态危机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卜"与"筮"都是预测吉凶的。"卜"运用预测者的特殊感知预测事物,"筮"则需要借助理性的数字计算预测事物。从"卜"到"筮"表明人们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容易使人脱离或远离实际事物本身。从"卜"到"筮"的演变过程中,古代巫师的至尊地位逐步丧失,相应地巫师的特殊感知能力和威力也逐步消退。在卜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经》,所包含的哲学成分逐步取代了其预测功能,此时卜筮文化就被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所取代。各种智慧形式都是人类自身无限潜能的外显,人类自身的强大功能被外化出来之后,便不得不依靠这些外化的"工具"保持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当科技理性主导一切的时候,其消极影响也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归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为同国民政府争夺政治符号,混淆视听,汪伪政权非常重视对自身“正统”形象的塑造。他们利用国民党政统,成立伪中央政权,侈谈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标榜遵循儒家思想。汪伪政权的傀儡性质决定了这场塑造“正统”形象的闹剧必然会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5.
"新陈代谢"即"生物体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生物共同的生存特征。共同生存特征反映共同的本质特征。因此,从生物学立场看,人类本质不是定义而是定位的问题。其一,所有生物都是在交换中诞生、生存和进化的,生物的本质皆交换。其二,生物在交换中的诞生、生存和进化,反映交换中蕴含着生机,这就是选择。选择能力反映交换能力,决定一种生物在生物圈中的进化位置,交换的生机在选择。其三,植物是被动的选择,微生物是半被动的选择,动物是能动的选择,能动即智慧。一般动物只有"量思维"智慧,只能进行直观的"量选择";而人类还具有更高的"数量思维"智慧,人类因而创建了数学,数学即创造性的选择之学,支持着人类的超本能、创造性的选择,人类的选择最智慧。高智慧、超本能、创造性的数学选择方式,是人类交换本质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文学即人学,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文人的认识。透过王廷相的词,可窥见其矛盾人生:他怀着济世之心上下求索,却不得不在四方漂泊中承受孤独与寂寞;他在屡屡受挫后试图寻求继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却不得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颤抖和妥协;他坚信可以通过归隐田园求得内心的宁静,却在真正退隐后感到了巨大的恐慌与失落。他的这种矛盾人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士人面对理想与现实错位时的艰难选择,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王国维引进了席勒的“游戏说”并对其作出了自己的发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审美现代性进程。本文从来源与选择、引进与变异、阐发与疏离三个方面对王国维对席勒游戏说的接受进行了分析,认为席勒游戏说忽视了现实实践的一面,王国维的古雅说则弥补了他的不足;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中国如何在精英与大众之间进行审美现代性启蒙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社会的异化,探讨异化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冷漠、隔阂与人性的孤独,人的自我散失、变为"非人化",展现海明威对异化的社会与人性的思考,进而揭示主人公哈里在临死前内心挣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新科学》中,维柯提出历史进步的动力在于阶级斗争,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他认为,民政世界的产生是天神意旨的结果,同时也是原始人类凭借一种诗性智慧的创造所致。这不仅体现了历史的客观规律与人类创造能力的结合,同时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确立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