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困生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干扰、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误区、个人因素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对学困生成因进行分析,将有利于在此基础上探讨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干预策略,从而使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为科学和有效。  相似文献   

2.
对“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备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家长和社会已经为“学困生”的转化与培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一些地方的“学困生”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将笔者在农村中小学见到的各种“学困生”现象进行分类,探讨形成原因,并通过一些转化范例说明转化的可行性,以期达到和同行互相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学困生"就是指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对学困生的教育策略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热点问题。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学校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关注和转化"学困生"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学困生"的定义和类型,从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5.
田晓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87+189-187,189
学困生是素质教育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对技工学校来说,由于就读学生的特殊性,导致学困生数量更多,本文主要通过对学困生的形成等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引导学困生进行转化,尤其是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学困生的形成有其个体因素,也有家庭、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教师教育教学的重心不是在上面,而是应该下移,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要倾情关注学困生.  相似文献   

7.
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原因。小学生因智力或发育不正常而成为“学困生”,如学生先天能力而造成观察能力较低,表达能力较差等,因自身心理障碍而变为“学困生”,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性格比较孤僻。(二)学校教育的失误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形成了一套违反学习规律的教学体系,导致了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少数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不佳,而且会使“学困生”向更坏的方面转变。(三)…  相似文献   

8.
沈永刚 《考试周刊》2011,(17):86-89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以赏识教育为载体帮助学困生提高数学学业成绩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当前社会、学校进行研究实施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要促进学困生的数学学习,首要的任务是提升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作者在对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就如何通过赏识教育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进行了策略实践,其具体措施包括:透过教师真情赏识,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引导学困生自赏,助推学困生形成自信;创设群赏氛围,激励学困生巩固自信;合力家长赏识,帮助学困生增强自信。  相似文献   

9.
师秀英 《考试周刊》2014,(66):30-30
对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的难题,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虽然学困生人数不多,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却有一定影响。因此,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学困生,就是指"智力发展正常、无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其他同学,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学习个体"。学困生的成因跟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关,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诸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等,既有智力启蒙方面的问题,又包含师德问题,尤其是启蒙教师的教育问题。它提示我们学困生的形成有各种复杂的背景原因,警示教育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迫切感。孩子的未来关系到家庭乃至祖国的未来,作为  相似文献   

11.
从中职生课堂学习的种种表现,其难教难管的根源在于缺乏对生命内涵的正确了解,进而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心智成长。如果只考虑到学生文化基础差的问题,便走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以就业为目的办学思路,于是出现轻基础、轻德育、重专业、抓动手的现象,这不但不能让学生够集中精力将专业学得更扎实,将技能练得更过硬,反而会引发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的缺陷,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诸多麻烦。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困境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只有采取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对策,才能使中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一是在学校,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而在家中,却往往不听家长的话,家长叫干这,他偏干那,喜欢与长辈们顶撞作对;在学校,学生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文明而优雅,但在家中却经常出现目无尊长、无理取闹的现象;在学校,他们主动将学习用品借给别人,在家中却常常独占一切,从不借人,过着"小霸王"、"小皇帝"一般的生活。另外就是与上述情况恰恰相反,他们可能由于某些原因,在老师的眼里是问题学生,在同学眼里是坏学生,总之这些为数不少的"失宠儿"身上,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家校双面现象……同一个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截然不同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尤其是农村独生子女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通过对八年级孩子家校双面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的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孩子们的身心成长创设更健康有效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往往存在家庭经济困难但学业无优势、渴望成长但内心敏感、情商较低且自卑心理严重等弱点。他们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从而易诱发心理危机。为帮助心理危机困难学生走出困境,构建高职院校困难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可有效帮助这一群体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实现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高职高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是一直困扰职高语文教师的难题,经过多年对职高生的作文教学与实践,认为要对职高生分阶段分梯度进行作文训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听说读写的知识弥补和能力训练;适当降低难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写作并全面参与评改;分模块进行专项训练.这样,在职高两到三年的有限学习时间内,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升学做好准备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听障大学生情绪调节特点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该研究将《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施测于200名听障大学生和177名普通大学生。结果显示,听障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整体状况以及情绪接受、冲动控制、策略使用三个方面遇到的困难均要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情绪接受和策略使用上的困难对听障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有显著预测作用。最后对如何通过针对性情绪调节技能的培训改善听障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困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不同的学习适应行为反映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定向。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学习适应性测验》,对高一、高二年级学优生与学困生进行测查比较,结果表明:1,在总体上,学优生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学困生;2.高中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高一年级学优生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高二年级,学困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不显著;3.学优生倾向于掌握目标的定向,学困生倾向于业绩表现的目标定向。  相似文献   

18.
校园网络英语自主学习是大学英语改革的趋势之一。然而,网络英语学习的不自主性、形式化和虚无化是目前开放性校园网络学习的一大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开放性校园网络无法有效地监控和管理学生的学习。针对此问题,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自主学习和管理模式的校园网络学习系统,通过开发不同子系统的功能,重点落实学习和辅导任务以及加强监控手段,有助于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和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从而提高校园网络英语自主学习和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小学生行为问题问卷,调查了兰州市某小学94名学生及家长,对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当代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更多,过度保护减少;(2)当代母亲拒绝保护增加、惩罚严厉程度高于以前;(3)在男孩和女孩维度上社交能力明显提高;(4)积极的教养方式减少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增加小学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students’ use of proportional reasoning in high school physics problem‐solving in a West African school setting. An in‐depth, constructivist, and interpretive case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six physics students from a co‐educational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in Nigeria over a period of five months. The study aimed to elicit students’ meanings, claims, concerns, constru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their difficulty with proportional reasoning as they worked on a series of 18 high school physics tasks. Multiple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generate, analyse, and interpret dat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veral socio‐cultural, psychosocial, cognitive, and mathematical issu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use of proportional reasoning in physics. Students’ capacity to reason proportionally was not only linked to their difficulty with the concept, structure, and strategies of proportional reasoning as a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 but was also embedded in the social, cultural, cognitive, and contextual elements involved in the learning of physics.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high school phys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