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技期刊文化力及其在科技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科技期刊文化力是科技文化力的一部分,而科技文化力是整个国家文化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作为科技载体的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作用。科技期刊文化力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开放和拓展国民的科技文化视野,提升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方面,通过科技文化力发挥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推进,新世纪企业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即由静态文化向动态文化、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规模文化向速度文化、效益文化向伦理文化、工具文化向人本文化等转变。企业应顺应时代与文化发展的客观变迁,主动、自觉地构建与提升自身文化,培植自身文化竞争力乃至整体竞争力,推进企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是约束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科研界长期存在的"家族式"组织模式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时代,面临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前沿探索和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危机与挑战,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正体现出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从弘扬科学文化的角度出发,净化科研学术环境,构建激发创新的科研组织新模式,将会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团山文化以其在东北乃至全国考古、地方历史与民族研究等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对于打造吉林市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也具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对西团山文化的作了介绍,并从历史研究、展览展示和旅游宣传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科技创新史表明,文化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就文化对于创新的作用而言,文化是一个自变量,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绩效。有碍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因子包括:以自然经济与封建社会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惯性、流行于我国现代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当前文化观念和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的教育文化问题。基于此,我们也应该着眼于以上三个方面,努力去构建有利于我国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企业之根——企业安全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兵  王龙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135-136
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环境的保护还关乎社会的发展。它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和生态文化的统一体,表征着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科技朝着向善的方向发展,创造了安全生产力,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之根、之魂。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在传播知识,特别是农村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开展服务的里程中仍有它的困境,以下力求探讨用发展的眼光,推进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物业企业直接面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自觉为社会服务,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党员联系服务站是我们构建和谐矿区的有效平台,在联系非在岗党员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繁荣小区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发展格局,党员联系服务站今后如何建设和发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知识创造到技术创新转换的研究——一个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它是促进二者之间转换的一种有效的形式.首先对知识创造到技术创新转化的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在科学组织或技术组织内以及在科学组织与技术组织之间进行的转化,而后者的转化相对复杂,但是收益却相对更大.不同场的构建与重叠,科技创新高效平台的打造,时于知识创造到技术创新的转换至关重要,它对于巩固我国科技大国乃至建设成为一个科技强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最后提出知识创造到技术创新转换制度的改善主要依靠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构建有效的资金场、人才场和科技平台.  相似文献   

10.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有有形的东西都是属于无形的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它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中国高校科技企业的文化,不仅具有一般科技企业的文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它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受高等院校的学风、校风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特征,而且也具有一般企业没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已成为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优秀代表,在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积极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知识爆炸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推动科普理念转变、实现高质量科普供给、构建大科普格局、谋划大科普战略,以高质量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基于院士群体开展科普(以下简称“院士科普”)的特征分析和实践经验,从新的历史方位重新理解院士科普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更好发挥院士作用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人类通过科普实现知识体系的开放与共享、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明理性的启蒙与教育。文章分析了科普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科普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效能,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障公民行使科学文化权力,有利于加强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指出科普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方面大有作为。最后,从坚持科技为民的科普理念、筑牢科普传播阵地、立足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开放科学的大力发展、促进科普国际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指明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3.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分析了文化与价值的意义、科学研究的文化价值意义,即人类的存在与一定社会的文化及价值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科学研究是一种文化现象并在价值观念等层次上深刻影响着文化,进而推导出高校科协的文化价值意义:高校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推动科学文化传播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内部群体文化与同类价值意识对科技工作者个体文化人格的形成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在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通过批判、继承和创造进行文化融合;在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过程中以自身的观念、意识、行为去影响公众。高校科协应构建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文化价值体系,引领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持续提供有效科普产品和服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科学文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支撑创新发展的综合实力。文章基于我国科普能力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不足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普能力发展方向,尝试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唤醒公众的科学理性意识,促进和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体系,是当今科普的主要社会责任。然而,在现实的科普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科普社会责任实现的状况,鉴于此,本文认为,应该在价值判断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科技内容和传播方法进行科技传播和普及工作。因此,科普工作者应该具有一种评估思维,以促进科普社会责任的实现,使各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发展和使用科学技术,构建和谐共荣的科学图景。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不仅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科学成就涉及很多领域,他的科学思想内容丰富,学术见解深刻新颖,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一位不可多得的科学天才。科学学思想是其博大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影响是深远的。钱学森是我国科学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其科学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深化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并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实践内涵的理解,具有较高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科普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当下,为探究我国微信科普的发展现状,从科学计量的视角对我国典型科普微信公众号进行量化研究,通过对其科普信息在推送频次、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特点分析,探究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在微信平台的传播路径。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号在科普信息推送方面有较高的活跃度,且不同公众号有各自的运营模式;在科普内容方面信息更加多元化,除注重知识的科普外,还传播文化、新闻等类型的相关科普信息;在科普效果方面,受众关注度与参与性逐步提高,整体积极向好,但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ademy and new public forma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we term “civic technoscience.” Civic technoscience leverages tactics seen in critical making communities to question and transform how and who can make credible and actionable knowledge. A comparison of two case studies is used. The first is a grassroots mapping process that allows communities to generate high-quality aerial imagery. The second is an academic-led project using environmental sensors to engage disparate audiences in scientific practice. These two projects were found to differ in their ability to form strategic spaces for community-based science, and suggest pathways to foster more robust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public–academic divide. By altering power dynamics in material, literary, and social technologies use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we argue that civic technoscience enables citizens to question expert knowledge production through critical making tactics, and creates opportunities to generate credible public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