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2.
从"与时俱化"到"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时俱化"的出处是<庄子·山木>.与时俱化的"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教化"和"提升思想"的内涵;与时俱化又是一种历史观;与时俱化的实质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与时俱进"增加了方向感,强化了进步的性质."与时俱进"与"与时俱化"具有同源之妙道,衍生之血亲.  相似文献   

3.
2004年高考,全国将有12套语文试题出现,自然也将产生12道作文话题。在特别的背景下,笔者特以"特别"为话题,借以"特别"提醒广大考生。[文题] 有一句关于"酒"的广告词可谓意味深长: "因为特别,所以好喝。"据此,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拓展,比如:因为特别,所以好听;因为特别, 所以好美;因为特别,所以难忘;因为特别,所以欣喜若狂;因为特别,所以泪满衣裳;因为特别, 所以痴痴向往;因为特别,所以生活充满阳光  相似文献   

4.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5.
"杯湖"、"杯湖"虽一字之差,但关系到鄂州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的定名.作者通过查阅元结的<杯樽铭@并序>、<杯湖铭@并序>及历代<武昌县志>编纂者有关"杯湖"的地名解等大量文史典籍,并结合汉语言文字学进行考辨,为"杯湖"正名,甄别"杯湖"之误.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诸多名家将<史记·项羽本纪>"战少利"之"利"释为"胜利",值得商榷.全文从钜鹿战役的史实、"战少利"与项羽当时心理和行动的关系、司马迁<史记>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诸多辞书对"利"的释义几个方面,对"战少利"进行了考释,并兼及语文教科书中的类似错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中"远"的用法,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远"应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是"使……远"的意思,而是该句的主语"君子"本身主动地"远离"的意思.在<孟子>中"远"有三种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8.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杜甫名篇--<春望>首联中"国"字的释义,多数人以"国都长安"诠释.笔者在对唐人和杜诗中"国"字的习惯用法以及<春望>诗本身的特点等方面加以考辨后,认为该"国"字释义应作"泛指国家"解更为妥帖 .  相似文献   

10.
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课堂革命中,独立学院需紧跟教育发展脚步,故在明晰"水课""金课"内涵后,分析独立学院"水课"存在的原因,即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缺乏合理调研和广泛论证,课程难度较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师资水平较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投入存在问题;评教体系不合理以及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据此,提出独立学院进行"金课"建设的路径,即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有质量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科学管理,用压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师资.在"数学学科教法"的教学中该"粗"的地方,"点拨"为主,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掌握、充实、提高;该"细"的地方,"讲、示、评、练"为主,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该"粗"、"细"交替的地方,通过"说课"、"微格教学"强化和巩固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12.
谈"陋室铭"     
<陋室铭>的"陋室"常常被解释为"简陋的屋子",虽然从字面上解释得通,但是考虑到它的典故义和文章的篇章大意,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生际遇等,该句翻译成"这是个隐僻的居室"更为准确,也才与<陋室铭>的创作主题"作者虽居于隐僻的居室,但希望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早日用世,为国效劳"相契合.  相似文献   

13.
释"束"、"朿"     
"束"与"朿"形体相近,但读音、意义都不相同;它们都能够充当会意字的意符和形声字的声旁,但构成的会意字、形声字迥异;"剌剌"与"刺刺"的意义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4.
从"言(象)意说"和"能指"、"所指"理论看中西绘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从比较中西两套艺术话语系统这一角度阐释中西古典绘画题材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较发达,西方则更擅长叙事性绘画,如历史画、宗教画.中国的"言(象)意说"和西方的"能指"、"所指"理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体现了"图像"与"话语"的关系;不同点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结构、两对范畴的含义、每对范畴的关系和侧重点不同.不仅"言"、"象"、"意"这三个范畴及其关系在<易传>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并且其整个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易经>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息息相关;"能指"、"所指"理论所体现出来的对文本深层结构阐释的嗜好,与西方人重视文学叙事性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5.
说"艸"     
"艸"即"草"的本字.本文首先介绍了"草"的源流演变以及与"草"有关的词语组合;然后介绍了<说文>中的"艸"部字,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最后,从"草"的喻意出发,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社会的"三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浅释"邯郸"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相似文献   

17.
漫话"校本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些年,杂志上突然冒出许多新词,"校本管理"便是其中之一。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望文不见得就能生义,已经出版的词典还来不及把诸如此类新词收入,以后会不会收入,且不管它,现在遭遇这种新词,就不免犯难。"校本管理"这个概念究竟能否成文?"校本"之"本"以及诸如此类的"以×为本"表示什么?提出所谓"校本管理"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它到底是真问题还是虚构的问题?不妨一议。一"校本管理"是在"以×为本"公式盛行的背景下出现的口号。所谓"以×为本"(即"以×为本位"),其实是"××主义"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如"社会本位",实际上就是"社…  相似文献   

18.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庄子·逍遥游>中的"搏"字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但也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本文从版本、字的形音义、刻版及书法中常见的构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生"搏"和"搏"分歧的原因是"搏"和"搏"形体相近,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讹误;同时又从文献的注疏和引用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中应写作"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