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怡的困惑     
围棋大师聂卫平在一次讲课中,首先介绍了围棋棋盘的结构,李怡同学突发奇想:在围棋的棋盘上共有多少个正方形?问题提出后,在场的同学大笑道:我们是在学围棋,而不是在研究数学题!聂老师说:“围棋离不开数学,请同学们下课后帮助李怡同学找到这个答案.”  相似文献   

2.
围棋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战斗的游戏、数学的艺术、趣味的科学、智慧的化身。传说,围棋也叫“乌鹭”,即用“乌鸦”代表黑,又用“白鹭”表示白,“乌鹭交战”就是指围棋上黑白子对弈。早先,下围棋是“男子事”,女子不可参加围棋比赛。但至南北朝吋,有些妇女敢于起来反抗,参加围棋比赛。南齐时,浙江东阳有个叫娄逞的女子,精通围棋。曾女扮男装,遍访各  相似文献   

3.
用“变化无穷”来形容围棋的变化,真是一点都不过分。即使使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脑(每秒计算一亿次),仍无法算得清围棋的全部变化。 围棋的棋盘由纵横各19路共361个交叉点组成。因此每个交叉点都有可能出现下黑子、下白子,或是空着不下子的三种情况。那么两个交叉点就有3×3的二次方的内涵变化。但因为围棋是一步一步往下着子的,故第一步棋有361个选择,而第二步棋只有360个选择了。以下类推,361个交叉点的全部变化约是5.06的172次方。可以说,这是大得惊人的天文数字。  相似文献   

4.
围棋之称,别名甚多,无不与修辞有关。例说如下:借围棋之形代称其名。围棋棋盘为方形,棋子、棋盒为圆形,故以“方圆”名之。借围棋棋子之色代称其名。围棋棋子分黑白两色,故以“黑白”名之。借围棋棋子之色形喻称其名。黑棋子  相似文献   

5.
<正>围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智慧的体操"。围棋的走法几乎和宇宙中原子数量相同,每回合就会有250种可能,一盘棋可以长达150个回合,共有1×10(360)种下法,正是因为这种深度和复杂,才使得围棋与数学息息相关,其中蕴含了无数个数学原理。1.围棋盘上的数学原理:围棋盘的格点数  相似文献   

6.
课文百宝囊     
世界上最古老的棋《学弈》中的弈秋教人下棋,下的是围棋。说起围棋,它还是世界上最古老棋呢!围棋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传说它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到现在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先秦史官编的《世本》上记载“尧造围棋”,在《左传》上也有于弈棋的文字,可见围棋是多么古老的棋种。围棋的棋盘一般都是木制的,略长方形,上面横竖各画19条平行线,构成361个交叉点。为了便于判定位置,在盘上标列9个小圆点,称之为“星”。围棋的棋子分黑白两色,黑子数为181个,白180个。围棋的玩法有许多独特的规则和讲究,结局的胜、负、和也有规定的计方法。下围…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4,(2)
在经过数次“人机大战”后,电脑在国际象棋方面的实力已经有目共睹。但同样是棋类项目,电脑在围棋方面的表现却实在不怎样——不是“人脑”不谦虚,电脑在这张纵横19道的黑白棋盘上还真不“灵”。但这可不是研究者的错,而是因为围棋规则对于计算机而言太过复杂了。当年“深蓝”团队中的美籍华人谭崇仁博士这样为电脑“辩护”:“电脑下棋的原理就是你走一步,它找几步来试,选出最好的那步;而围棋不是一步一步来,你这一着与另一着看来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关系的,这是非常复杂的下棋方法。”在电脑、围棋两方面都颇有研究的余平六段则从另…  相似文献   

8.
《早期教育》2000,(8):29-29
在南京的21世纪围棋会馆,记者看到了许多四五岁的小朋友。别看这些才上幼儿园中班或是大班的孩子,需要跪在凳子上才够得着棋盘,可下围棋时他们“一本正经”的模样,俨然一个小大人。在一旁“观战”的家长们说起送孩子来学棋的理由时,观点出奇得一致:就是冲着围棋能有效开发儿童智力这点上来的。  相似文献   

9.
正"同学们,你们下过围棋吗?这是一个棋盘(出示棋盘课件),谁能说说,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这是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第二小学杨雪老师在三(1)班数学课堂上的"开场白"。直观而激疑式的导入方法使得课堂的气氛瞬间被激活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不着急,我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棋盘,你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划一划,想想到底有多少交叉点,一会儿再一起交流。"杨老师微笑说道。在她的引导下,相邻的几个同学迅速结成小组,有的划,有的写,有的算,大家轻声讨论,认真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黄蜀红 《辅导员》2014,(15):76-76
<正>"同学们,你们下过围棋吗?这是一个棋盘(出示棋盘课件),谁能说说,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这是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第二小学杨雪老师在三(1)班数学课堂上的"开场白"。直观而激疑式的导入方法使得课堂的气氛瞬间被激活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不着急,我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棋盘,你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划一划,想想到底有多少交叉点,一会儿再一起交流。"杨老师微笑说道。在她的引导下,相邻的几个同学迅速结成小组,有的划,有的写,有的算,大家轻声讨论,认真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围棋史上的不少所谓“美谈”、“传奇”,总让人觉得别扭,那原因,主要是棋盘外的较量太多。纹枰世界,似乎从来就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的。比如唐代有一则著名的“镇神头”故事。唐代中日交流频繁,日本曾先后派了十九批遣唐使。唐宣宗大中年间,发生了两国围棋史上的第一场争霸战。据唐人  相似文献   

12.
北宋著名宫庭诗人钱昭度有一首写宫中方池的诗,诗云:“东道主人心匠巧,凿开方石贮涟漪。夜深却被寒星映,恰似仙翁一局棋。”诗中将水池比作围棋盘,将寒星映在水中的倒影比作围棋白子,联想清新独特,诗意浓厚。然而这个比喻忽略了一点:围棋分黑白两种子,哪种子占的面积大,哪种子赢。倒映在水中的寒星又有多少?其余黑乎乎的一大片全被黑子所占,黑子岂不大胜?而仙翁从天上带来的寒星是白子,也  相似文献   

13.
围棋是中国古人伟大的发明之一。围棋是一种高明的逻辑游戏,其中蕴涵深刻的哲理。围棋的发明与中国古代太极阴阳思想密切相关。围棋及其对弈规则是太极阴阳思想在棋盘上最直观、最充分的体现。围棋的基本规则合乎逻辑的运算法则,围棋的基本棋形与八卦逻辑相通。睿智的中国古人甚至赋予无形的、绝对的空无概念以活形,同时赋予相对的、有限的阴阳概念以死形。两眼活棋中的两眼一个表示空一个表示无,单眼死棋中的单眼表示黑(阴)或白(阳)中的单一方面。围棋中的活棋表示绝对的存在,围棋中的死棋表示相对的存在。绝对的存在是空无、相对的存在是阴阳。围棋的永恒魅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空无的绝对神秘,二是来自阴阳的相对变化。棋法阴阳,空无是阴阳变化的枢机。  相似文献   

14.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围棋是中国人的发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围棋已具雏形。在甘肃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上,就绘有彩色的条纹图案,纵横交错,格子齐整,考古学家称之为棋盘纹。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可以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行,甚至出现了闻名诸侯列国的围棋高手。  相似文献   

15.
《棋魂》     
小学生进藤光在爷爷家发现了一块有血迹的围棋棋盘,奇怪的是别人都看不见那处血迹。就在他感到非常惊讶的时候,温文尔雅的藤原佐为出现在他面前。热爱围棋的佐为希望阿光能帮助他实现毕生的愿望———体会到“神之一技”,可是此时的阿光对围棋一窍不通并且毫无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阿光在佐为的指点下打败了同龄人———有着很高围棋天赋的塔矢亮。阿亮的父亲正是当代日本最顶尖的围棋棋士塔矢名人。阿光对围棋产生了兴趣,开始学下棋。进初中以后,阿光参加了中学围棋联赛,又一次碰到了视他为对手的阿亮。比赛当天,阿光希望凭自己的实力与阿…  相似文献   

16.
围棋随想     
围棋,一张19×19的棋盘,一副黑白棋子,却能组成一个奇妙的世界……黑·白黑与白,是天地万物最纯正、最本原、最质朴的颜色。它们不加修饰、未曾点染,是一切色彩的两个极端,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相似文献   

17.
《学子》2003,(1)
密芒,俗称藏棋。在藏文中,“密”是“眼腈”的意思,“芒”是“众多”的意思,所以密芒也被人们称为“多眼棋”或“多目之戏”。藏棋和围棋有许多相似之处:围棋是纵横十九道线路,而藏棋是纵横各十七道路线;计算胜负,同样是计算双  相似文献   

18.
雅量     
朋友买了一块衣料,绿色的底子带白色方格,当她拿给我们看时,一位对围棋十分感兴趣的同学说:“啊,好像棋盘似的。”、“我看倒有点像稿纸。”我说。“真像一块块绿豆糕。”一位外号叫“大食客”的同学紧接着说。  相似文献   

19.
象棋     
象棋,黑与红的战斗,黑与红的对抗,黑与红的交锋,我深爱着象棋,是它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棋盘 象棋的棋盘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塑料棋盘,可以折成任意形状,随身携带,方便自如;木式棋盘,落子时声音清脆响亮,使拼争的双方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来到了真正的战场;折叠式棋盘,可以放在家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取出,棋子不易遗失.  相似文献   

20.
围棋     
我天生喜静不喜动,于是在所有的活动中偏爱棋类,而源远流长的围棋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一盘围棋,棋手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他们的棋艺,更体现出各自的性格。这也许是其它棋类所不具备的。我一直认为,人生就像一盘围棋。刚出生的人如同一张空棋盘,随着不同的落子结局也各有差异。围棋序盘很有讲究。面对纵横十九道的棋盘有多种下法:有的人讲究实利,开始就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