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针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3+2"培养模式课程衔接研究。分析了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前介入、量身定制"3+2"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多种途径,使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潘兰  王峰 《科教文汇》2021,(11):135-136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该文针对临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及其发展意义,结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专题探讨,提出了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分阶段衔接、初中毕业生“2+3”转段升学等适合当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的模式。对提升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适应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基本的教学手段,是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必经途径。本文阐述了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一体化的意义、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建立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一体模式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21)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对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强调学生德才兼备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系统,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备。以会计专业为例,进一步厘清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定位和改革思路,构建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5.
蔡柳萍  胡洋  赵聚雪 《科技风》2023,(27):14-16
本文以高职院校专本衔接的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对高职与普通本科、企业三方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针对该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优化专本衔接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优势,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为其他高职院校专本衔接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能源汽车被国家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等职业学校亟需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能型”新能源汽车模块职教师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作为江苏省培养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存小要探索面向“卓越教师”的职技高师新能源汽车模块培养模式。提出高等高校、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企业、中高等职业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建议,实现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中高等职业学校合作的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八职培训与职后发展衔接的专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师、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师范学生共同发展的人员一体化,师范学生本科专业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衔接培养的体系一体化,师范学生招生、培养、就业等衔接环节的过程管理一体化。努力提高职技高师教育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7.
丁月 《科教文汇》2013,(11):27-28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进行了明确界定。用这个新标准衡量,在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两个阶段存在目标导向不明确、相互不衔接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并就其内涵、实施设想和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均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立足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是否协调,不仅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定位、中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关系到能否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更关系到我国职教人才的自身发展,以及能否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水平职教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问题是课程衔接,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分析了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该校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厘清中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递进关系,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制定“三衔接、三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贯通教育科学、有效地衔接。  相似文献   

10.
王春建 《科技风》2022,(2):136-138
本文重点论述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对高职专科教学改革提出新时代要求,针对中高职专业衔接后高职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其他中职专业衔接不够紧密,专业课程设置与其他中职专业存在相互重复和功能断裂等的现象.其次,对当前中职升入高职后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基于中高衔接模式提出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翁灿烁  金浩宇 《科教文汇》2013,(16):177-179
中高职三二分段模式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对口的升学通道,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更为丰富而有益的生源,而中高职的衔接与贯通是实现这种双重效益的根本。本文旨在对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根据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中高职不同就业方向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探索医疗器械中高职三二分段科学衔接与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相融通,教学衔接的基础是课程计划的有效连接。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计划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3.
中高职三二分段模式教育是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给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效对口的升学通道,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更为丰富而有益的生源,而中高职的衔接与贯通是实现这种双重效益的根本。本文旨在对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根据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中高职不同就业方向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探索医疗器械中高职三二分段科学衔接与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本硕衔接模式对黑龙江高校培养短道速滑复合型人才、全能型人才、通用型人才是新探索,对短道速滑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与探索,从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思想政治五个方面对本硕衔接模式内容拓展进行深度探索,培养出大量的短道速滑复合型人才,从而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对黑龙江省高校采用本硕衔接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次创新改革,有利于解决黑龙江省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建设人才梯队。从黑龙江省高校本硕衔接的实际情况,揭示了黑龙江省高校本硕衔接模式培养人才的连贯性、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等现实问题。参考国内外本硕衔接模式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利用好黑龙江省独有的冰雪资源,结合本地特色,实现既有科研能力,又有夯实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支撑,思想政治不滑坡的短道速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加强黑龙江省内部的联系,对外部的交流学习,提高纵向、横向统一的发展理念,完善本硕课程资源分配,制定科学的奖励机制,提倡资源互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秉持服务地方发展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再次进阶。二者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别。深入了解中职和高职的异同点,从培养模式的变换、升学考核方式、课程体系、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改革,合理衔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的关键,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文章探讨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并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措施,以期培养更多的合格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虹  张炳信 《科教文汇》2009,(34):82-83,9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即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法等。本文围绕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双证衔接、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是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内容,通过调研、文献分析等方式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以期为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上海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口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至今已有七年。中高职贯通并不是中职和高职的简单叠加,它需要打破原来的中高职在教学中的各层体系的结构,重新按照五年一贯制的要求进行系统的设定。语文课程同样面临设置和衔接的诸多问题,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就中高职贯通语文课程教材建设如何体现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再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两个衔接"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高职贯通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路,从而使语文课程充分发挥"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优势和作用,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化角度看,基础教育必须与其他教育类型相衔接,成为整体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摈弃对学历的崇拜,才能确保基础教育成功迈向"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不能依靠从学校到学校的培养模式。基础教育的内容、过程更需要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