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观及其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燕 《江苏高教》2003,(3):97-99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教育既是现实之所需 ,又是国际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尚需引导 ,利他观念较为缺乏 ,集体责任观还处于他律阶段 ,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有待提升。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 ,对当代大学生展开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2.
责任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文针对当前责任教育效率低下的现状,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责任素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责任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文针对当前责任教育效率低下的现状,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责任素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章从二个方面介绍了存在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内容上,着重论述了加强人学科教育、死亡教育、自由和责任教育、朴素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道德教育方法上,重点介绍了民主法、对话法、个 别教育法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最后,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对存在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加以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论清代道德教育的两种实施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清代道德教育采取了官方道德教育和民间道德教育两种实施方式。前者并非限于精英教育,还包括大众教育,其责任主体是官学中的官员、教师和乡约;后者的主要责任主体并不一定是传统观念所要求的父家长,而是根据贤者和长者两条原则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生活上的密切接触程度来具体确定的。它们虽然在其侧重点、出发点、道德教育原则、道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灌输清朝统治思想,塑造清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人格,维持清朝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的道德教育 ,应该以角色道德教育为起点。应准确地把握道德教育的基本点 ,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角色道德是社会成员履行角色责任的内在动力 ,制约着人们对角色责任的履行。角色责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边界以及实现程度是与管理者的人性假设紧密相关的。管理者的“复杂人”假设决定管理者既具有“经济人”的利己责任取向,又具有“道德人”的利他责任取向,因此,相应的制度安排对解决管理者责任的缺失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时代的道德基石,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内涵。应在德育系统论和受众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因材施教和德育实践性原则,以大学生成人、成才、奉献为思想脉络,构建以生命责任、行为责任、成才责任和回馈责任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体系,提高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责任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从本质上讲,是对义务的认识和对义务的实践.受市场张力和渗透力的影响学校的伦理道德责任极为重要.学校责任的复杂性和伦理道德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信任”、“利他”与“合作”三维作为学校的伦理道德责任的重要性,即学校应该且必须对学生的“信任”、“利他”与“合作”等美德的培养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0.
责任意识是人们在承担责任、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并指导以后责任行为的道德意识.它对大学生能否立足社会、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至关重要.然而,高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想教育、轻责任教育的倾向,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呈现明显弱化的趋势.因此,只有将责任教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大力加强以责任意识培养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高校的道德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2.
学生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针时传统学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非主体枉问题。提出了学生主体性德育模式,并从德育的主体、德育的理念、德育的目标及德育的方法等四个方面比较了学生主体性德育与传统德育的主要区别,提出了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调控德育目标、拓展德育内容、更新德育方法等实施学生主体性德育的时策。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最具价值困惑与挑战的教学任务,在保持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价值观念的同时,它还必须面对信息化浪潮下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事实以及这种事实背后的文化冲突。因此,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应仅限于道德教育如何对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作出的回应,而更应从道德教育的内在属性出发寻找其变迁的动力与合法性基础,尤其要考虑道德知识性质转型与教师社会形象变迁条件下的道德教育之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透视德育,是指整体地理解和把握德育,使人真正呈现在德育中,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考量德育,需要从德育对象、人与社会以及道德的关系、德育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反思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河 《河池学院学报》2006,26(4):122-126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文章从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大学生道德特点入手,分析大众传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到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提出了营造高校校园大众传播良好环境,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直接对应的现代性德育概念,已成为当代德育研究中持续升温的热点。然而,学界对此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常与其它近似概念相混用。所以,如何科学界定隐性教育,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显著区别于其它概念,既是德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也有助于指导新时期德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德育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应该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智慧,因此教育的首要要素是道德教育。而现如今的学校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割裂了教育与德育的亲缘关系,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要使学校教育返回本真的教育,就要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长期忽视的个体德育制约了德育质量的提升,导致了人的生存问题,压抑了人的充分发展。德育工作对个体的深入关注不仅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科学性的需要,也是真正实现人的和谐、充分发展的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改革德育方法、建立德育服务机构、改善德育师资队伍等措施将成为全面落实个体德育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儒家德育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并不总是形成共谋、共存的关系。从儒家德育与封建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来分析,至少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儒家德育:一是前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没有成为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它与专制权力保持着距离;二是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与封建专制权力形成了共谋关系,最终成为了封建专制权力的意识形态工具;三是后权力型的儒家德育,它从封建专制权力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成为一种更为纯粹的品德教育形式。这三种类型的儒家德育对于现代道德精神和现代教育的适应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它们也将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