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书籍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具有记录和传达信息知识功能的书籍,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以各种形式和形态演变着,由最早的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竹木的“简册”以及缣帛书、卷轴书直到以纸张为载体的“折叠本”、“线装书”、“盒装书”等,一直发展到如今书籍以六面体的形态为主。当今的书籍还以影像和网络的形态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在速泰熙设计的一些图书中,不难注意到他比较喜欢用“书籍设计”这一词汇。其实,这一词汇和“装帧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后者在人们的心目中通常是指封面设计(甚至忽略书脊、封底等),积极引入“书籍设计”,决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强调一种整体设计的新观念,以求书籍艺术更全面地发展。倡导书籍设计这一理念的也不是速先生一人,譬如吕敬人以“书籍形态”名之,其意相近。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突破了传统的框架,从美学思想到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面貌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价值.本文主要就此时期文学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风格及形式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现代书籍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具备多种维度的美。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书籍的文质、技艺、时空、互动、生态、气韵、意境之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更立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现代书籍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电子阅读的风潮冲击着世界各地纸质书籍的生命力,书本阅读呈现出“电子化”“碎片化”的趋势,当代书籍设计的理念也在数字技术革新冲击下逐渐蜕变.书籍设计者作为“文化信使”,应思考如何体现书籍设计的“书卷气”,用易读性、独创性等方式来传达充满人文气质的、书卷气息的设计理念,并且把新的设计观念和思维通过具体物质呈现,重塑书籍的生命,让中国书卷精神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同行和读者翻阅.  相似文献   

6.
网络与书籍     
网络是否会扼杀书籍?如果说,书籍在西方中世纪末期曾经抢了一度被视为“石砌的圣经”的教堂的风头,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书籍是否也面临被看来无所不能的网络所取代的隐患?  相似文献   

7.
吴文阁 《出版参考》2007,(10S):22-22
我国书籍艺术堪称中国文化的“重头戏”。它历经了秦汉简册形制,五代、唐的卷轴形制和宋、元、明、清的册页形制,有着3000多年清晰进化与演变的痕迹。因材料和制作方式的不同,书籍有绢本、纸本、刻本、写本、印本等多种形式,可谓“联袂造书,珠联璧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东方特色和民族个性的中国书籍艺术风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幼儿书籍设计理念为研究对象,结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分析幼儿的认知思维、智力、创造力、能力等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试从幼儿阅读兴趣、益智培养、美感教育、安全等方面指出幼儿书籍设计应遵循的设计理念,让设计师更好地把握书籍设计的思路与方向,并研究应用到幼儿书籍设计出版中.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书籍史研究硕果累累,海外的中国书籍史研究也日渐兴盛,国内的书籍史研究相对滞后.中西方书籍史的研究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西方书籍史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理论渊源不同,二是中西方对书籍史的研究对象“书籍”本身的认识存在差异,三是中西方书籍史书写叙述模式各异.  相似文献   

10.
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传统物质载体,在现今信息社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书籍所凸现出的“第二自然界”仍旧是装帧计中的重要课题。之所以称其“第二自然界”,是指设计者通过对书籍的设计,形成书籍的内容与外观形式、形态高度统一,为书籍自身的美化和文化品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间的设计和研究是设计者探索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刘阳 《图书馆学刊》2011,(8):121-122
“装帧”在古代书籍使用中又称“装订”和“装潢”等。结合古代书籍装帧的材质、形式和方法,总结其在装帧方面的主要特色和风格,揭示并论证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完整体系和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官修书籍编刊始盛于康熙朝。康熙皇帝执政施行“文治”策略,具体表现为尊儒崇道、振兴文教、编修群籍。其中,官方编修刊印书籍既是康熙“文治”策略的表现方式与借助手段,同时也是“文治”直观呈现出的文化成果。康熙朝施行的“文治”策略是官方大量结集编刊书籍,提供文化导向、人才储备、文献积累以及完善出版的根本保证。此举奠定了清代官方书籍编修格局及模式,肇启中国官修书籍史的清代兴盛气象。  相似文献   

13.
当今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频繁的政治、经济交流活动导致民族艺术特征的缺失和大同,由此引发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迫切感.本文着重于对我国现代书籍设计中本土文化元素的分析和研究,从文字、排版、工艺、材质等方面列举近些年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同时,倡导书籍设计师挖掘和发扬民族化、本土化的视觉元素,以期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辨识度”,创作出既有民族精神又不失时代特征的书籍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下的书籍设计有了长足发展与进步,但仍无法回答如何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完成具有个性与特色的现代性品质塑造问题.文章回顾了中国现当代书籍在现代性品质实现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发展初期(清末民初的积极探索)和发展中期(改革开放后的持续努力);以吕敬人和朱赢椿的设计实践为例,探讨了构建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的三个路径:以民族文化为基石进行现代性设计、形成具有创新力的现代本土设计范式、弘扬中式美学.当书籍设计界通过群体努力将书籍设计方法、观念、范式等形成系统的、有特色的设计体系时,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现代性品质就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5.
书籍中正文以外的文字,我们常用“附件”称呼,欧美则称之为“构件”(apparatus)。apparatus的原意是器官,指整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系统,这儿把它借用来称呼书籍中索引、注释等正文以外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王雄 《编辑之友》1998,(6):52-53
装帧是艺术,能包进“装帧”圈子的多了、我只谈书籍的装帧。谈艺术我是外行,但在出版行里干了十几年,对书籍的装帧还有点想法,我从市场的角度谈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7.
当“近代早期书籍”(early modern book)遇上“数字工具”,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关于这一议题,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两个层面:“获取”和“文本”。文章以早期英语图书在线、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等机构的数字化馆藏为例,对上述两个议题进行讨论。如果数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拉远与书籍的距离,重新认识这一习以为常的事物,或许可以藉此学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18.
书籍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是知识和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文字和书写的抽象化符号。纵然技术革命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但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在人类社会中保留着其社交功能。文章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社会中与书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梳理,探究书籍在人类社交实践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现书籍在人情往来、学术交流、互动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出版业应进一步紧抓读者需求,传承优良传统,精准定位社群,用心维护社群,并尝试突破社群,打造全社会的尚“书”之风。  相似文献   

19.
随着15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印刷商开始注重书籍印刷的版权意识。这种版权意识具体反映在图书“书名页”的设计上。本文主要介绍了最早的“书名页”设计形式,以此可以了解有关西文图书“书名页”设计的一些观点及其在书籍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思尧 《今传媒》2016,(8):32-34
书籍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的良师益友,通过书籍,人们与他人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盗版书籍问题也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无声息地侵犯着各个群体的利益。那么对盗版书籍的定义,盗版与正版的区别,盗版书籍的产生,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面对盗版人们所秉持的态度及防治措施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联系经济学知识来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