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把那种道听途说、听风即雨的消息称为“马路新闻”,而且说,此类新闻益出于一个叫“马路新闻社”的通讯机构。这自然是戏言,但又并非是无稽  相似文献   

2.
何谓“马路新闻”?新闻学里好像没这个土词儿,顾名思义,即在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姑且叫它“马路新闻”,当然不是那种马路上的道听途说。 自从建立市场经济以来,市场牵扯到千家万户,人们的喜怒哀乐无不与市场相关,于是记者、通讯员们也无不睁大眼睛,盯住这个新闻发生的源泉。一般“马路新闻”即是在大庭广众下发生的,所以颇具广泛的群众性,它贴近群众,贴近生  相似文献   

3.
交警新闻,被很多人理解为“马路新闻”。在他们看来,跑交警线的记者,就是跑马路突发新闻的记者,报道马路上发生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事故。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交警新闻不应仅局限在马路上,它有无限拓展的空间。原因很简单,交警是跟车子打交道的,而车子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据统计,杭州主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100万辆,每3户人家就拥有1辆车。本文以钱江晚报为例,谈谈如何深入挖掘交警新闻报道,使马路新闻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4.
鲁茂亮 《视听界》2011,(2):109-109
当下,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社会新闻越来越同质化,如何使社会新闻不再琐碎,不再是马路新闻当家,而是好看又有用?做深度报道是制胜之道。  相似文献   

5.
环球视听     
香港传媒的消闲功能香港是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会。一方面,每个礼拜天都有维多利亚公园“城市论坛”式的政治大辩论,主要街道的隔离栏上过几天就有一批新的口号与举行示威游行等通告的广告牌出现,用特区首脑董建华先生的话说,“香港太政治化了。”另一方面,享受、消闲、娱乐的氛围日浓,传媒的消闲功能没有比香港更突出的。香港媒体中,“八卦新闻”最吃香,如那些有一点点根据的马路新闻、演艺员的私生活,类似某女士未婚先育,总之,能够满足读者观众好奇心理的全算。有两种“新闻”是港台媒体常见的,一是有“爆炸性”效果的“政治新…  相似文献   

6.
《马路新闻》是原太原有线广播电视台的一个小栏目,是一个凸现电视声画的新闻板块.它犹如晚会上的小品,从1992年7月开播至今已10年,播出2600多期,成为本台具有独特魅力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7.
王春艳 《新闻窗》2014,(4):81-82
电视民生新闻运作多年来,除了出现节目平庸化、娱乐化、同质化等弊端外,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题材的琐碎化。这是由于部分记者编辑曲解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低估了观众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欣赏品位,把马路新闻当作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把短、平、快当成民生新闻报道的独有风格。  相似文献   

8.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写不出好新闻,而没有新闻敏感的编辑,极可能将好新闻葬送。1996年夏,一篇不足300字的社会新闻引起了笔者注意。文稿的大意是说高考过后,许多考生在路边卖用过的复习资料,成为当年夏天街头一景。其中提到了一位叫于波的学生,面临考上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而可能失学的窘境。笔者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闻线索,应进一步深入做好文章。于是笔者找到记者提出,不要仅仅把这件事当作一则马路新闻来写,要把于波当作中心人  相似文献   

9.
蓝·篮·兰     
报刊上常常见到“兰球”、“兰天”等不规范的写法。这主要是对“蓝、篮、兰”三字的用法搞不清,误“篮、蓝”可以简化为“兰”。“蓝”是颜色的一种。“兰”是“蘭”的简化字,是“兰花”的“兰”。“蓝蓝的天”中的“蓝”,“青出于蓝胜于蓝”中的“蓝”都是指颜色,应该用“蓝”,而不能用“兰”。把“篮球”写成“兰球”,把“菜篮子”写成“菜兰子”,这是把“兰”错当成“篮”的简化字。因此,必须弄清“蓝、篮、兰”三字的各自用法。  相似文献   

10.
十六、“今”和“令” “今”和“令”是两个不同的字,两个字在意义上也大不相同,单独使用是不难区别的。但是两个字作偏旁时就容易混淆了,如“含”是“今”下从“口”,不是“令”下从“口”,“念”是“今”下从“心”,不是  相似文献   

11.
阅读报刊,经常会在一些文章的标题中见到“de”,例如“邻桌 de 你”、“令人忧虑 de 图书馆”。对照上下文字,不难猜出这里的“de”指的是“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对这个“de”感到费解。将“的”写成“de”,其理由可能是“de”是“的”的拼音。不过“de”也是“德”、“得”、“地”的拼音。你说“de”是“的”,我为什么不能说“de”是“德”呢?汉语拼音不能代替汉字,这是常识。现在有人向这一常识“叫板”,看来  相似文献   

12.
李园园 《大观周刊》2011,(35):140-140
本文本着一个“激”“引”“放”“活”的原则,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是激发兴趣。“引”是放手引导,“放”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自由创新,“活”是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年三愿     
老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复”字,表明所谓“新”,不过是“新”与“不新”、“变”与“不变”的反复轮回、更迭变换而已。不论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是对公民个人而言,总是处在“变”与“不变”“、新”与“不新”之间。“变”的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变”的是已经选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变”的是每年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对反腐倡廉的坚持。“不新”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的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新年三愿     
老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一个“复”字,表明所谓“新”,不过是“新”与“不新”、“变”与“不变”的反复轮回、更迭变换而已。不论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是对公民个人而言,总是处在“变”与“不变”“、新”与“不新”之间。“变”的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不变”的是已经选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变”的是每年需要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改善的期许,对反腐倡廉的坚持。“不新”的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新”的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15.
赵莉  丁海宴 《现代传播》2003,(2):120-121
“1”是一个数 ,“1 0”也是一个数。“1 0”个“1”相加是“1 0” ,“1 0”的十分之一是“1”。从数字的概念上讲 ,“1 0”比“1”大 ,“1 0”比“1”多。反过来 ,“1”比“1 0”少 ,“1”比“1 0”小。当然 ,“1”和“1 0”还可视为一种感知的对象。“1”可以感知为一个整体 ,“1 0”则可以理解为整体中的“1 0”个部分。这样 ,“1”就涵盖了“1 0” ,也就包容了“1 0”。说的形象点 ,解开来是十个部分 ,包起来是一个内容。从感知的角度讲 ,“1”又可以比“1 0”大 ,“1 0”也可以比“1”小。一种涵义的十种解释 ,“1”是“1 0”的聚合 ;…  相似文献   

16.
二、色彩和用法不当。 (一)色彩不当。 成语的色彩是多方面的,这里着重谈谈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跟其他词语一样,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也有中性的。如“克己奉公”、“同仇敌忾”、“大刀阔斧”、“叱咤风云”、“从容不迫”、“肝胆相照”、“运筹帏幄”等都是褒义的;“粉墨登场”、“沆瀣一气”、“道貌岸然”、“负隅顽抗”、“阳奉阴违”、“蠢蠢欲动”等都是贬义的;“遍体鳞伤”、“人困马乏”、“自言自语”、“飞沙走石”、“犬牙交错”、“漫山遍野”、“街头巷尾”等都是中性的。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例如“不胫而走”的“胫”,本是名词,指小腿,这里活用为动词,“不胫而走”字面上的意思是“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不待宣传和推行就迅速传播开了;“驾轻就熟”里的“轻”和“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指“轻车”,“熟”指“熟路”;“生死肉骨”里的“死”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死了的人,“肉”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肉骨”的意思是使骨头上长出肉来。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的各种交际活动中,称谓是被广泛地使用着的。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亲属和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哥哥”、“弟弟”、“丈夫”、“妻子”等,是由亲属关系得来的称谓;“主任”、“校长”、“厂长”、“经理”等,是由职务形成的称谓;“教师”、“司机”、“邮递员”、“售货员”等,是由职业形成的称谓;“团员”、“盟员”、“会员”等,是由身份形成的称谓;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因此,同  相似文献   

19.
《军事记者》2009,(11):43-43
一是抓时间上的“最快”,二是抓规模上的“最大”。三是抓数量上的“最多”,四是抓质量上的“最优”,五是抓效益上的“最佳”,六是抓进程中的“最先”.  相似文献   

20.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媒体上经常出现,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好这道“家常菜”,并常报常新呢?我们只有不断地策划,不断地出新招,挖掘到成就报道的“创新点”,在“近”、“亮”、“活”、“深”上下工夫,才能做到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