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吴禄生 《海外英语》2012,(21):243-245
轻动词构式(light verb construction,LVC),是轻动词句法和语义分析的核心。为了更好地理解轻动词构式的语义获得过程,借助生成词库理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GLT),引入轻动词具体化(light verb specification,LVS)这一概念,结合词汇的语义结构和运作系统,尤其是类型强迫(type coercion),对具体语境中轻动词构式句法和语义接口的产生进行演绎,很好地实现了对轻动词构式的语义解读。  相似文献   

2.
生成语法框架下,可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在"分为多种句法范畴进行讨论,不同句法范畴下的"在"表现出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在句法制图理论背景下,"在"按层级序列由低到高可分别实现为主动词、轻动词和体标记等多个句法范畴。层级越高的句法范畴,相应的语法化程度越高,语义虚化程度也越高。此外,现代汉语中的"来"也有近似于"在"的语法化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Talmy所创建的宏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跟生成语义学有一定渊源,但其理论比生成语义学的词汇解构更强调事件概念结构整体的构造和凸显模式,并强调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概念结构时形态句法上的系统差异。而以词项特征为核心关注点的运动事件词化模式研究,偏离了上述传统,分析结果存在偏差。判定一种语言是哪种构架类型,不能仅靠表达运动事件的句法结构的核心动词的类型,而应关注表达路径的句法成分的句法地位、语义划分精度和结构复杂度。由此可知,现代汉语路径动词作核心动词的动趋式并非现代汉语不属于典型附语构架语言的证据,指示性和非指示性路径动词共现的确是现代汉语凸显的语言类型学特征,特别是两类路径动词都作附语的情况,仅在少数附语构架语言中存在。  相似文献   

4.
王彬 《铜仁学院学报》2006,8(5):21-22,34
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中,有一些似词非词的语言现象,这类词被称为“离合词”.离合说是指运用扩展法认定有关复合词具有“可离可合”的特点的一种语法分析理论.但笔者认为事实上无离合词.笔者将从扩展法论述该问题.  相似文献   

5.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若想对离合词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仅研究离合词的发展现状是不够的,还要考察研究离合词的形成过程。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了离合词,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离合词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某一种语法现象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6.
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分析汉语“把”字句.通过与英语中轻动词的比较及对“把”字句产生的历史演变的分析,“把”字具有轻动词的特点.这种处理使汉语中的使成式、处置式(即“把”字句)、被动式及动词复制句等被广泛认为是具有汉语特点的句法现象.通过分析近代汉语中“把”字句的生成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推导出在VP嵌套下该句型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是指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其内部语素可离可合的,中间可插入某些成分进行扩展的特殊语言现象.离合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汉语学习者在进行离合词的学习时往往困难重重,然而汉语教学界目前尚未提出科学、系统的离合词教学法.针对这一点,笔者从教材编写、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离合词的教学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8.
离合词是汉语词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过渡的中间状态。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的数量比较大,其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因此,离合词永远是一种动态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刘莉 《现代语文》2014,(4):94-95
乔姆斯基(1995)提出,轻动词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不可解释的强特征,必须通过内层中心语的核查。本文以轻动词理论为基础,考察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句法生成。认为汉语重动句结构中存在一个轻动词,通过吸引内层中心语与之合并来清除不可解释的特征,且"VP"是一个嫁接语,将"VP"嫁接在"vP"上的过程就是动词复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现代汉语离合词“洗垛”类“合”用离合槽的“组形、释义、传息”语法理论与“语义、语法”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探讨了该类离合词的内部结构特点及外部离合槽的使用规律,以便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及自然语言处理服务。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使用的规律需要从具体的动词上面做更全面更细致的考察分析。对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截取的12个动词(含17个义项)仔细分析后得出了以下认识:动宾结构的离合动词更易重叠使用;并列结构的动词因为表示的动作行为较为单纯而易于重叠使用;动词的概念意义对动词能否重叠起重要作用:动词的语体风格影响动词重叠的实现,口语词更易重叠使用;成词语素的主观尝试性的强弱影响着由它生出的新词的重叠状况;部分动词因为重叠后会具有形容词重叠后的效用而可以重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符淮青先生《现代汉语词汇学》(2004)中关于"词和离合词界定"的相关描述及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词的定义、确定词的方法以及关于离合词的已有认识进行了再探讨,对书中谈到的疑难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当AB组合结构,在词、短语、离合词之间举棋不定的时候,不应再纠缠于结构形式,而应充分考虑汉语的综合表意性,当AB结构合而为词时,AB本身就是词,所谓"离合词"即是词。  相似文献   

13.
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不是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但部分动词却能受“很“修饰。在现代汉语著作中,大多认为受“很”修饰的动词主要是心理活动动词。据统计,受“很”修饰的动词中,心理活动动词并不是最主要类型,非心理活动动词占了六成多的比例。受“很”修饰的动词类型还有:动词与形动兼类词、自由动词与粘着动词、离合词与非离合词、主观动词和客观动词。这些动词在语法功能及语义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路径动词"到",研究发现:1.路径动词"到"共有四种句法搭配,体现了汉语兼具动词内建构语言和动词外建构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均等建构语言。2."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句法启动范式和移动视窗技术,探讨中-英熟练双语者在英语句子理解中的句法启动机制.实验1中的启动句同目标句的关键动词相同;实验2中的启动句同目标句的关键动词不同.在两个实验中,都出现了句法启动效应,表明中-英熟练双语者在实时的句子理解中存在着句法启动效应,在句子加工中能够利用抽象的句法表征.研究结果支持动词句法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作为”及其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作为"一词可以分布在10种句式(Zp1-10)中,其中动词"作为"分布于前六种句式(Zp1-6),介词"作为"分布于后四种句式(Zp7-10);而且二者在语义、句法功能上也存在明显对立.在历史长河中,(1)"作为"短语的线性位置由句子后部不断漂移向前,(2)同时,句法功能也由谓语逐步降级为状语,最终"作为"完成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十分复杂,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在研究中,主要是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将它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动宾复杂关系的简约原则。首先,对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动宾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其次,对"轻动词"有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再次,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对现代汉语中每类动宾关系作出统一、合理的解释。现代汉语中复杂的动宾关系可以看作是轻动词促使核心词移位造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语言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有赖于语义的形式化,而义征标记提取和析义元句法模式的建构,是进行语义形式化研究务必完成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按照较严格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基于3409个现代汉语常用义位的义征表达式考察,构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类别词、副词性义位的析义元句法模式。作为工程语言学项目,析义元句法模式的建构最终为语言信息处理提供必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短语动词由动词和小品词(介词或空间副词)两部分构成,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动词概念。传统语言学侧重于研究其句法特点,相比之下,认知语义学的研究的更能揭示其语义和句法的实质。本文运用认知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对带"up"短语动词中小品词"up"的语义,短语动词的整体意义以及动词与小品词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探讨这种分析方法对短语动词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语法认为轻动词结构中动词后面的名词充当宾语,但此观点存在一些疑问。与常规宾语不同,轻动词结构中的动词语义较轻,通常不能对其后续的名词产生作用或影响。从功能句法的角度考察,将轻动词结构作语法和语义层面的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该结构的本质。结果表明:与常规宾语在句法的功能上存在不同,在语义上,该结构中名词与动词协同描述一个事件,协同完成一个及物性过程的表达。因此,采用功能语法的“动词延长成分”概念来描写轻动词结构中的成分,可以明晰该结构的句法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