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的角度分类,有个体的宽容、社会的宽容和政党的宽容。而社会宽容是社会事实意义上的宽容,尽管它是无意志、无灵魂的宽容,但它是民众宽容和政党宽容的基础。社会安全阈限是社会宽容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容忍或允许威胁、危害、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力量得以存在的最低限度。在这个意义上,秩序乃是最基础的价值系列。个体宽容以及民众宽容是个人对社会、他人、组织和政党之观念和行动的接受程度和容忍程度,包括物质宽容、心理宽容和精神宽容。在资源和财富短缺的社会,个体宽容更多地是生理宽容和物质宽容,而在一个财富相对丰富的社会,个体宽容日益表现为心理宽容和精神宽容,不是在身体和物质上容忍不了,而是在心理和精神上接受不了。在现代社会之社会宽容中,道德宽容变成了一个突出问题。政党宽容是对相异于自己的观念和行动的容忍限度,这种限度取决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体制、经济制度和体制,如在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之下,其政党宽容上就有极大区别。研究社会宽容是为了研究社会管理,研究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机理,指明一种相对为好的社会宽容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是宽容研究领域必须注意的两类宽容,它们各自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立足于当代社会、当代多元的生活架构,从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二者所具有的不同的人性预设、不同的内蕴、不同的维系与提升手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适用历史时期这五个方面,厘清个体宽容和制度宽容各自的边界、支点、合法性以及历史语境,进而揭示宽容研究中不可将个体宽容与制度宽容语境错位,必须在一定的历史语境、社会语境中确定其各自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视域中的“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须将“宽容”置于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理论视域中,才能对“宽容”做出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解读。首先揭示宽容作为解决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而生的价值一手段性范畴、历史性范畴、权力性范畴的内涵,指出宽容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以及内具“解放”的价值取向。其次,揭示研究宽容的四种范式,即“个体美德式宽容”、“规则、制度式宽容”、“共识性宽容”和“共在共生性宽容”,呈现出宽容范式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及其功能;最后,进一步强调宽容蕴含着批判性立场和建设与发展性取向,彰显了“目的性宽容”与“手段性宽容”的本质分野,最终表达了在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建构历程中,必须从宽容理念、宽容制度与宽容思维等多维度进行反思,充分发挥出“宽容”作为一种价值纽带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4.
立命于竞争与合作交错并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青少年,需要接受宽容教育,形成自觉的宽容意识、宽容理念,培育合乎情理的当代宽容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性进步的需求。青少年宽容教育可尝试通过:营造社会主义宽容的文化氛围、加强社会宽容的制度体系建设、重视个体宽容美德的培育等方面的互补与协作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丁金花  鞠玉翠 《中学教育》2013,(1):52-57,25
宽容是个体的一项重要品质,在学校道德氛围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教育场景中教师对宽容的忽视和不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损害。文章首先厘定了宽容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差异存在,产生否定反应,对干涉意愿的克制以及进一步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的"宽容"问题分为"不宽容""伪宽容"和"过度宽容",最后指导教师走向适度的宽容,其内容包括:宽容差异、宽容过错、宽容冒犯。  相似文献   

6.
从宽容的特点、人们对宽容的理解、宽容的对象及宽容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论述了宽容对于人生积极的方面,即宽容是一个人有一定能力的标志同时证明一个人品德高尚。  相似文献   

7.
政治宽容的理念实际包含两种形式即消极宽容和积极宽容。消极宽容是被动地自制或容忍,而积极宽容则是热情、尊重、积极肯定。两种宽容在价值基础、目标、手段上有很大差异,但也是相互关涉、互为支撑的。  相似文献   

8.
宽容心:道德教育的必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多元化、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宽容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体现了它越来越高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呼吁宗教宽容、文化宽容、政治宽容与社会宽容.同样,宽容心的教育也在当代德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宽容--从对社会的要求到个体必须具备宽容精神,人们已经把宽容作为对现代社会人的基本要求.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宽容心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宽容心的培养,阐述了宽容之心在个体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宽容的特点、人们对宽容的原则、宽容的方法及宽容的意义等方面论述了宽容对于人生积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宽容价值的普遍认可与在宽容的定义和范围上的深刻分歧相伴而行,这与人们对宽容的条件了解不明晰有关。差异是宽容存在的情境条件,而否定反应、能力和克制是宽容的定义条件。从行为主体是否对他者有否定反应,宽容与冷漠相区分;从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去干涉他者,宽容与默许相区分;从行为主体是否克制去干涉他者,宽容与不宽容相区分;从行为主体是否一种彻底的克制,宽容与宽恕相区分。通过宽容的条件分析,我们得出:宽容是行为主体在差异情境中对于敌对的他者有能力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克制,是一种介于不宽容与宽恕之间的德性。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宽容的本质、意义及实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宽容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它既包括对教育的宽容,也包括对教师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宽容有利于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理解、尊重、欣赏和对话是实现教育宽容必不可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宽容也是教育,但宽容不是纵容,更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宽容包括宽容学生的口不择言,宽容学生的再三过失,宽容学生青春期的偏激,宽容学生的暂时抵触。  相似文献   

13.
论宽容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容精神是一种智慧和美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宽容、宽松的人文环境,实现社会和谐,要用宽容取代狭隘.宽容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弘扬公民的宽容精神,理解、谅解、化解是培植宽容精神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伦理道德实践中,道德宽容已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道德宽容的理论根据、基本内核、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道德宽容的全面正确理解,从而推动道德宽容的社会实践,彰显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宽容是教师的重要德性。教师宽容的意蕴表现在对学生叛逆心行的宽容、对学生表达不同见解的宽容以及对学生人性弱点的宽容。教师给予学生以宽容对于准确找到教育的"着力点"、对于学生身心健康与精神生活的完善以及对于学生在感受宽容中学会宽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佚名 《高中生》2009,(12):70-70
1.要学会宽容。同桌之间因为距离太近,难免彼此产生摩擦。有了摩擦怎么面对?最重要的是宽容。如果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必然使本属于无意的小矛盾、小摩擦逐步升级,以至于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宽容是一种肚量,宽容是一种水平,宽容是一种风度,宽容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宽容需要爱心和克制。你如果真的能始终做到宽容.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有魅力,更有人缘。  相似文献   

17.
一、宽容≠纵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是要有一个限度,无原则的宽容,就是纵容。宽容别人是克制、是牺牲,是自我斗争,需要有一定的涵养。宽容是付出,但是不一定就有收获,没有收获的宽容,只能是忍让,过分忍让就是纵容。敌我矛盾当然是没有宽容可言,你死我活,只此而已。朋友之间的误会,语言的伤害,做错了事,都可以用宽容来化解矛盾,它的前提是被容忍的人不是故意的伤害,或策划的阴谋。如果是道德品质恶劣,思想作风卑鄙,是不能用宽容来原谅的,必须斗争。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宽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态度。教育宽容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它具有历史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以及知识论等方面的依据。教育宽容既包括对教育的宽容,也包括对教师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从宽容的主体出发,教育宽容的原则是有理互利。从宽容的客体出发,教育宽容的原则是公正。  相似文献   

19.
微博十则     
人人都喜爱宽容,人人都喜爱宽容的社会,没错的。但是,落实到个人,宽容往往呈现出这样一种令人沮丧的态势:宽容的人大多得不到宽容,不宽容的人时常能得到最大的宽容。何故?  相似文献   

20.
宽容分为"消极宽容"与"积极宽容",消极宽容是指主体在有能力干涉的情况下,毫无偏见并实事求是地容忍他者给自己思想带来消极影响的言行。积极宽容是指主体在有能力干涉的情况下,公正、审慎地宽恕他者给自己权益带来消极影响的言行。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要提倡消极宽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慎用积极宽容,培养学生公正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理性的宽容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