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当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交叉着的类型."类史诗叙事"比较靠近主流政治,与西方的史诗写作传统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诗学之间有多重的内在关系;"类传奇叙事"比较靠近市场和通俗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之间关系最近;"类成长叙事"基本来源于西方小说概念,是十七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惟一合法形式.三种叙事类型各自产生了一批在叙事结构与美学方面具有共同或接近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中普遍存在“心理缺失”现象。其形式表现为叙述视角等技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原因是古代小说家游戏、载道等偏颇落后的文学观,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黑暗严酷个体无法把握个人命运、民族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的存在空间。从美学观念看则与古代小说家创作上没有明确的“审美距离”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是不成系统的,它散见于古代的诗文和小说等作品中。笔者摘取了曹雪芹的部分小说观点,并加以分析,这种对古代小说理论的挖掘、整理对当今的小说创作及理论研究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在布局上讲究线索清晰、首尾呼应,这与中国古代文论追求和谐统一的结构思想是一致的.从<文心雕龙·附会>入手,寻找中国古代文论在结构上与古典戏剧理论闻的联系.并探览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布局特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人,大概都会慨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芜杂繁复和含混不清。尤其是目录学意义上那几乎包罗万象的“小说”与作为一种独立文学体裁的“小说”,它们的关系究竟如何,更是说不清楚。而澄清这些概念,却是我们着手研究古代小说的必要条件。 纵观诸史的“艺文志”、“经籍志”,细研古代学者的有关论述,熟读古代小说的序、跋等,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小说”自从作为琐屑之言、小家珍说出现以后,千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化学“雅俗”理论审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结合古代体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具有创新性地探讨了古代体育文化“雅”“俗”之分的原因、现象、特点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7.
关于诗化小说,研究者多认识到这是由传统和现代结晶而生的小说体式,我们认为,西方现代小说虽功不可没,但其根底依然是中国文学悠久的抒情传统。对这类小说的批评,批评家们虽然操持的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方法,事实上这种批评方法与讲求直感和整体审美体验的中国古代批评方法在思维方式和表达上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创作对中国古代小说传统的借鉴与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以下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是对古代小说故事结构与传奇特色的创造性运用;二是在写作技巧上借鉴西方心理描写方法并与传统巧妙结合;三是在语言运用上主动向古代小说学习,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引诗歌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征.这一现象的成因有三即"史传"与"诗骚"的融合;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通俗文学之间的融合.探讨形成原因,了解诗歌在小说中的作用,明确诗入小说的弊端,对我们深入研究古代小说的民族形成和民族特色会有直接帮助.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明清通俗小说的研究,就文本方面说,大多侧重在版本考证、作者钩稽、艺术手法鉴赏和思想内容述评;从小说理论方面看,则侧重对小说理论的描述、归纳、挖掘和价值评价上.前者主要表现为传统学术意义的继承,后者则表现为古代小说评点传统上现代逻辑体系和特定文学批评理论与思想的介入.这两个向度的研究尽管已表现出此学科研究的质的飞跃和时代性建树,但在研究领域的拓展上似仍缺少突破.基于这一研究现况,我们拟从史家文化角度考察与研究明清通俗小说现象:描述和说明中国古代史家文化对明清通俗小说作家创作动机、小说价值观念,尤其是小说题材选取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文化批评.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地拓宽当前明清通俗小说研究领域和视野,亦可对当今小说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武学理论是历代武术家对武术教学、训练和实战经验的总结,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我国古代武学理论,对现代武术理论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运用文献综述法,依据古籍武学中的"三节论",并结合现代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从实战应用角度研讨武术散手技术的发力和攻防规律等.  相似文献   

12.
旅游活动在我国自古就有。秦汉旅游处于我国古代旅游发展的前期,是我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旅游的后期发展直接产生影响。通过审视秦汉旅游和借用现代旅游理论,进而讨论旅游于古代存在于否,并分析我国古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杨柳”是我国古代送别题材诗词的主要意象之一,这一现象源于中国古代自汉朝以来形成的“折柳赠别”的社会习俗。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和生动感人的特点,为历代诗人所沿用不衰。“折柳”习俗与杨柳意象在送别诗词中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中国古人的诗意性情及其万物有灵的哲学观念,同时也是“诗语”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释"相"     
“相”在古汉语中是应用性较强的一个词。传统的古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语法教学中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副词来看待。该文列举大量语言事实证明 :它应另立一类代词  相似文献   

15.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在东汉以前就已经传人中国。为了在中国扎根发芽,佛教经历了与儒道思想交流融合的过程。其中,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是佛教实现中国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当我们提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时,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对中国语言的影响。文章以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为例,探讨佛教文化对其语言艺术的渗透。  相似文献   

16.
导引是一种体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导引与体操在起源、发展、原理等方面的详细地对比,证明中国古代的导引从属于现代体操范畴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对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纠正人们对一些中国古代文化现象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都学是城市科学与历史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边缘综合性学科。古都是一个古今贯通的概念,既包括历史上的都城,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作过都城的现代城市,所以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历史上的所有都城;二是历史上的都城后经转化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两者是一个对象的不同侧面和阶段,是互为基础的矛盾统一体。中国古都学与城市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都学要借鉴城市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有关前置宾语后"是"的词性,古汉语领域一直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复指代词";有人认为是"结构助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根据许嘉璐先生的提示,认为是强调肯定的副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侃古本音说认为,声母与韵母的洪细是相和谐的,上古音最初声母和韵母都是洪音,中古音的细音,是最初的上古音变化的结果。古今声音的变化,声母变则韵母也跟着变;韵母变就说明声母已经变,声母变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声母后头i介音的产生。这是黄侃的声韵相挟而变理论。声韵相挟而变理论是在综合考察大量古代汉语语言文字现象,并继承清代古音研究精华而提出的。一些用现当代古音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支持声韵相挟而变理论。这个理论启发我们对古今音变发生"条件"的通行说法提出怀疑。古今音变"条件"可以有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被动句形式复杂,学者论及,有“标志被动句”之说。笔者从古汉语的语言实际及理论上对此提出了质疑,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对正确把握被动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