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相篇》是荀卿的晚年作品,写于春申君黄歇已死(公元前二三八年)之后,他本人废居兰陵的时期.他以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通俗的文学形式,概括地总结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和主张.就《成相篇》的思想内容说,可以说这是荀卿政治思想的一个纲领.清人郝懿行说过:荀卿“本图依托春申,行其所学;迨春申亡而兰陵归,知道不行,发愤著书,其旨归意趣尽在《成相》一篇,而托之瞽蒙之词以避患也”(见王先谦《荀子集解》“考证上”).这个评语是有根据的.因此,从荀卿这篇晚年所写的带有总  相似文献   

2.
《教育研究》1989年第10期发表的韩向前同志《 “灌输原理”质疑》一文(下文简称《质疑》),认为列宁在《怎么办?》提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论断,“不能代表列宁的……一贯思想”;认为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都“一贯反对‘灌输’”,而人们“把它视为……普遍适用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原理’,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理论依据’”,是“对革命导师基本思想的严重歪曲”。他还说,“奉行这一‘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以后,在语文教学之余,集主要精力于文学评论,在部分论著中夹有众多有关修辞的论述,现归纳其主要论点如下。 一、重视“古经中的辞令论”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十分推崇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一书里对“古经中的辞令论”的评述,认为这个问题是一句不受重视的“失掉的一环”。朱氏指出:“春秋是‘诗’和‘辞’的时代,那时‘诗’也当作‘辞’用,那么,也可说春秋是‘辞’的时代。战国还是‘辞’的时代”。什么是“辞”,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云:“说也,从辛,辛犹理辜。”“辜”是罪的意思,“理辜”即整理、分辨争讼之意。可见“辞”在春秋战国虽然兼  相似文献   

4.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课文《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里有这样一句话:“谁要‘游戏’知识,知识也将‘游戏’他。”在讲到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时,许多老师认为是“回环”,我认为这里不是“回环”,而应该是“顶真”。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是“五四”以后的一位重要思想启蒙家。他立足于湘西的社会现实,观照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状况,提出了“民族精神的重造”这一历史课题。他在《阿金》一文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他的“重造”的基本内容。围绕着“重造”这一总课题,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三(《三三》)、翠翠(《边城》)、夭夭(《长河》)、阿黑(《阿黑小史》)等,他们既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又未被现代  相似文献   

6.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分,把‘天’(自然)与人(社会)的作用区别开,否认‘天’有意志,否认‘天命’”。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这句话,就把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命题树立起来”了。如果孤立地去看待《荀子》的个别篇章辞句,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统观荀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发现荀子并不是把天人作用分离开来,相反地则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他的天人合一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天人感应思想。  相似文献   

8.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9.
周放同志认为“‘刹’和‘那’不能分家,只能说‘一刹那’、‘刹那间’,而不能说‘一刹间’、‘刹时间”。并据此判定徐迟《黄山记》(高中语文第二册)一文中的“‘一刹间’是‘刹那’一词的错误用法。”(见《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义教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的练习(理解、积累)第三题中第1题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第343页中的答案是:“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笔者认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是以此来展现他的政治才干,对其“谪守巴陵郡”而愤愤不平,从而说明他仍是“以物喜,以己悲”的一般“迁客”。依据有两点。一、从《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人物来看。可以肯定滕子京是一般的“迁客”。文章开篇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  相似文献   

11.
有幸拜读了徐江教授的《躁动于“话题作文”的运作里》(《语文学习》2005年第5期)很受启发,尤其感触于其思想的新锐和大胆剖露作文教学现状的精神。徐教授就话题与话料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认为“‘话料’与‘话题’之间有一种紧密联系,特别是概念之中的那个‘引’字所具有的规定性”,“它的必要性在于引出中心‘话题’,是源头”,“‘话料’的背景的内  相似文献   

12.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13.
《成语》一书(《汉语知识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刘洁修,对“初生之犊不怕虎”这个成语的语源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庄子·知北游》之‘新生之犊’作为‘初生之犊’的出处则可,作为‘初生之犊不怕虎’的语源则不可.”他提出:此语之源当另外寻求,其意盖本《淮南子·说林训》:  相似文献   

14.
苦吟诗人贾岛的诗风可以用“幽僻瘦峭”四字来概括。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贾岛在诗歌题材上,“专门探寻那别人不曾注意的阴暗角落。他爱写‘萤火’,写‘蚁穴’,甚至写蛇:‘归吏封宵钥,行蛇入古桐。’(《题长江厅壁》)写怪禽:‘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对贾岛这种幽僻的风格,人们历来褒贬  相似文献   

15.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我国战国末年,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出身于韩国贵族,是荀卿(即荀况〕的学生,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唯心主义天道观相反,韩非认为“天”就是自然。他认为自然有它自己运行的规律,它是不需要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来主宰的。他说“天有大命”(宋乾道本注:“昼夜四时之候,天之大命”)又说:“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扬榷》)。韩非认为,自然的总规律叫做“道”。“道”是“万  相似文献   

16.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中的“何处”,有以下几种解释:(一)《语文教学通讯》84年11期上侍问樵同志的《“今宵酒醒何处”疑析》认为“何处”应作“什么时候”讲。(二)《中学语文教学》85年9期黄培煌、黄良筹的《“何处”能解成“何时”吗?》一文,却不同意侍问樵同志的见解,认为“何处”不能作“何时”讲,其理由有三:①侍文“忽略了‘酒醒’下面省略了‘时’、‘在’二字”。②“由于‘处’(讲成“时”)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以来,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庄子一直是个悠悠平、飘飘然的出世者.甚至认为“虽复贪婪之人、进躁之士,暂而揽其余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犹足旷然有忘形自得之怀,况探其远情而玩永年者平!遂绵邈清遐,去离尘埃而返冥极者也”(郭象《庄子序》)。现代的学者接受了这一点,认为庄子“是一位厌世的思想家,他把现实的人生看得毫无意味”(郭沫若《十批判书》),是“一个著名的隐士,……他从‘为我’的观点‘终身不仕’,意欲过一种‘游戏’的生活以‘自快’”  相似文献   

18.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19.
摘引郭苑芳观点《对一句名言的质疑》一文作者郭苑芳认为:“‘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就是‘他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他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就是‘他不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虚度年华’、‘过去的碌碌无为’是既成事实,可‘他’不因为这一事实而悔恨而羞耻,那‘他’还有什么进取心?”‘节照这一逻辑,那么一个人只要虚度年华却不感到悔恨、碌碌无为却不感到羞耻,那‘他’在临死时就可以自豪地说,目已整个生命与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自由解放而斗争了。”作者认为这个观点很荒谬,而…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荀卿的《赋篇》是第一个以“赋”名篇的作品。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把荀卿与屈原一同列为辞赋的创始之祖。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意思是说,荀卿与屈原都是最早“作赋以风”的作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荀卿的《赋篇》时,曾说;“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