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装备制造业是重庆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重庆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在自主创新投入、产出、基础能力、环境及模式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创新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专利保护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顺等问题.本文在对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重庆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非常薄弱。据此,文章提出了依靠自主创新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5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此次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在一些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也存在着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等方面的不足。这就需要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升级,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阐述装备制造业对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入手,以事实说明航空工业是西部装备制造业中最具优势的高科技产业,航空工业应当作为西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最佳切入点;阐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振兴西部航空工业的关键,提出了提高西部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结构特点,建立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装备制造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呈逐年上升,但各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并不均衡,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升最稳定,专用设备制造业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培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大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进步的重任,其自主创新能力对一国国民经济控制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以重大技术装备的产品特征和产业范围界定为基础,分析了重大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而从创新途径、创新基础、创新政策和创新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结构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三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其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装备制造企业的深入调研,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模式以及创新绩效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创新意识等7项关键性因素对自主创新模式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而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非递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为企业、政府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标志性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阐述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自主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梅 《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48+150-148,150
针对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对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在总体技术装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群效应、动力机制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突破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瓶颈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振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战略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结合其具体情况,运用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自主创新、技术转让和合资三种技术创新途径的适用范围和相应收益;指出提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根据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技术特征和产权状况等)和外部环境,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块化的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制约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装备制造业中模块化生产方式比较普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核心企业,掌握着关键模块,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是模块制造商,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从属于跨国公司.模块化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受制于跨国公司强大的买方势力和自身创新体系的欠缺.为此,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突破应主要关注创新网络的建立和创新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贺冬 《科技广场》2021,(1):12-18
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萍乡工业发展新跨越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萍乡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然而强势领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瓶颈仍制约着萍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推进萍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培育壮大领军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安全,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工业化水平。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是沈阳的支柱产业。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呈现停滞和衰退迹象。本文从政策、融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五个方面构建了政府为主导的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向绿色、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支撑体系,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分析了创新的自主度和开放度及其协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假设.通过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以中国制造业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这些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创新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但开放程度越高的产业,自主研发投入对竞争力的影响越明显,另外,开放式创新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但需要平衡开放的程度与自主的程度.相比单纯的自主创新或开放创新,基于开放与自主协同的开放式自主创新对中国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有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典型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中国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成效,剖析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客观地阐释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现实,提出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具体策略,为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车株洲所作为领跑我国轨道交通电气传动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大型企业,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实施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形成了"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基础)器件"四大产业板块,从科研平台体系建设、核心技术突破及多元产业发展与培育,浅析株洲所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7.
摘要: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不仅搭载了全球知识与价值分工体系,也决定了垂直专业化分工生产方式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和VAR模型对垂直专业化分工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困境进行分析及检验,结果表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与技术封锁是一种常态,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并没有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升级的目标,相反还会陷入发达国家的俘获型产品价值链条中,从而遏制产业升级的步伐。为此,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应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外溢成果的基础上,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培育开放式创新网络为突破,摆脱低端锁定状态,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价值网络,实现产业升级。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产业升级困境;博弈分析;VAR模型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速、重载和信息化装备主要还是依靠进口.本文基于我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的现状,讨论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并提出若干提高我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客观、科学地评估产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助于相关产业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保持竞争优势。基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找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子,从而评价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给出提高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高速、重载和信息化装备主要还是依靠进口。本文基于我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的现状,讨论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并提出若干提高我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