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惊弓之鸟     
正课文: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2.
惊弓之鸟     
射箭能手更羸,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一天,更羸护魏王在京台,他们看见一只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羸自信地对魏王说:"大王,不知您可信,我只拉一下弓,却不用箭射,这只飞雁就会从天上掉下来。""你有这样的本事,我要亲眼看看?"魏王半信半疑。更羸答道:"请让我试一下。"说话间,大雁已经飞近了,更羸举起弓,弓上没用箭,他只拉了一下弦,"咚"的一声响。响声  相似文献   

3.
课文中的魏王在郊外打猎时,向射箭能手更羸两次提出疑问,一次是:“你有这样的本事?”另一次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两次疑问的答案,正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应紧紧抓住魏王的两次疑问,提出问题,求证解疑。教学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板书魏王的第一次问话后,提出如下三个问题:①魏王不相信更羸有什么样的本事?②更羸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本事?③在事实面前,魏王是怎样说的?  相似文献   

4.
【故事背景】古时候,魏国有一个很有名望的射箭能手叫更羸,他的射箭技巧很高超,能做到百发百中。有一天,天空格外晴朗,魏王带着更羸等人到郊外去打猎。当他们来到郊外,向天空望去,过了一会儿,从东边飞过来一只大雁,更羸对魏王说:  相似文献   

5.
一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 揭题后,让学生轻声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大体了解课文主要写谁用箭射大雁,他射箭的本事怎样(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理解“能手”的含义。2 初步理清课文脉络:更羸说,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果然有这样的本事———更羸为何有这样的本事。这条线索的中间部分是故事的主要情节,阅读时,可引导学生紧扣魏王所说的三句话,弄清其思想变化的线索:魏王怀疑更羸的话———见到事实,魏王大吃一惊———魏王追问其原…  相似文献   

6.
案例一:控制型教师角色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本事是什么?生: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师:这是因为——生: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师:对极了。更羸是根据什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的?生:更羸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而判断的。师:这说明更羸观察——生:仔细。反思:这个案例中教师高度控制着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很容易成为消极的听众。案例二:放任型教师角色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生:不能,魏王不…  相似文献   

7.
《惊弓之鸟》(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是一篇成语故事,是从我国古代的《战国策》一书中摘选的。文章中写了更羸和魏王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突出了魏王的疑:是吗?你  相似文献   

8.
《同学少年》2008,(12):52-53
魏国大夫庞葱要陪魏国太子到赵国做人质,临行前,庞葱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看见闹市中有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葱又问:"如果是两个人这样对您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葱接着追问:"如果有三个人都说看见闹市中有老虎,大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我不能不信。"庞葱听了这话,深有感触地对魏王说:"众所周知,一  相似文献   

9.
三人成虎     
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能真正遵守信用,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会相信?"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问:"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会相信?"魏王回答说:"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问:"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课时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生1:更羸是射手。生2:更羸是猎手。生3:更羸是能手。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生:是“人”的意思。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  相似文献   

11.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全文按“结果——试一下——原因”这样的顺序来组织安排的,属因果关系,果在前,因在后,“因”是全文的重点。根据课文的重点和表现形式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文中更羸对魏王说的“只要拉一下弓,  相似文献   

12.
据传,魏王要考查军事家庞涓和孙膑谁更有军事才能,就出了一道考题:“有什么办法要我从上面(魏王坐的地方)走下去。”庞涓答:“在君背后点一把火”。魏王微微摇头,以示你这招并非高明,孙膑深思后,为难地说:“臣学识浅薄没有办法让君从上面走下来,但臣有办法让君从下面走上去。”魏王惊讶地说:“啊!”随即从上面走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了下来的故事。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读好文中魏王的两句对话是十分必要的 ,这两句对话是 :“是吗 ?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 !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的这两句话 ,前者是大雁掉下之前讲的 ,后者是在亲眼目睹大雁掉下之后讲的 ,虽然都表达了魏王的惊讶 ,但说话的语气却不相同。在讲解了朗读的要领后 ,学生还是不能把这两句话的不同语气朗读到位。这时 ,我是这样来进行教学的。师 :现在听老师读一遍 ,边听边想 :这两…  相似文献   

14.
三人成虎     
1.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将本国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2.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国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相似文献   

15.
南辕北辙     
魏国国王有一次要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大臣季梁便去劝魏王.季梁对魏王说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到楚国去,可他的马车却向北方奔驰.路人问他"楚国在南方,你干吗往北走呀?"他却说自己的马好,带的路费多,赶车人的技术很高明,不听劝告继续赶车向北驰去.魏王笑这人糊涂,季梁点头说:"是啊!他条件再好,可是方向不对,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哪能到达目的地呢?"后来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16.
三人成虎     
<正>战国时代,诸侯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来说街市  相似文献   

17.
[片断一]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惊弓之鸟》这篇文章,谁能告诉大家文章写了件什么事?(学生说)大雁的母亲悲痛欲绝,决心为孩子报仇,她将更羸告上了法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森林报》记者小熊发来的报道。课件出示:本报讯大雁之死,使大雁母亲悲痛欲绝,她认为是可恨的更羸害死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孙膑(bìn)初到魏国,魏王还不了解他的本事。一天,魏王召集众臣,要当面考查孙膑的智谋。魏王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边生起火来。”魏王说:“不可取。”孙膑捻捻胡须道:“大王坐在上边嘛,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如果大王在下边,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接着,魏王得意洋洋地说:“那好,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说着,他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周围的群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也哄笑孙膑无能。忽然,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  相似文献   

19.
〔练习题〕 改变顺序复述课文片断: 一天,更斑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旅想: 。于是,更燕一O 〔指导过程〕 1更赢看见大雁慢慢飞来,边飞边鸣,为什么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齐读最后一小节。 2.把更赢对魏王说的这段话改变成更蔽心理活动的话,进行创造性复述。 一天,更蔽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一只大雁慢慢飞来,边飞边鸣,更旅想:“(先自己准备,然后同桌对讲,再抽查、讲评)3.加上课文中第4小节的内容,复述课文。……,更燕想,。于是,更蔽_ 〔说明〕 《惊弓之鸟)这篇文章的最后交待了更点“只拉…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设想】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因此,细致理解"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应是一个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