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一种审美理论的“心理距离说”是由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于1912年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将审美活动从心理距离这一角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与概括,正式提出了审美的“心理距离”原则,从此,距离审美原则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首倡“心理距离说”。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布洛从审美的角度,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个概念,并且阐释了“心理距离说”的有关规律。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之间的距离”,“距离乃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  相似文献   

4.
汪珍 《中国教师》2010,(Z1):313-314
<正>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繁细而又令人愉悦的艺术工作,它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强烈的责任感,更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要站在非功利的角度与学生建立起一种非实用的特殊审美关系。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距离说"的审美态度,主张审美时,主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无功利的非实用的"心理距离",距离过大或过小都无法欣赏。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高平 《快乐阅读》2012,(28):111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前,美学界有一些同志对德国古典美学家的审美自由观的实质,认识不足。因而往往把它同马克思的审美自由观混淆起来,甚至认为建立在实践观点上的马克思的审美自由观也是抽象的。这就把马克思的审美的实践自由观给一并否定了。审美自由观是美学问题的核心,是个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搞清这个问题,对正确认识把握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主体在幻觉中获得的心理意象,美学家们谓之幻象。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把事物的表象也叫作“基本幻象”。其实幻象与表象之间,其审美特征是有很大差异的。幻象除了同表象一样,具有直觉性、鲜明性和美的感染力之外,还有它作为幻觉形  相似文献   

10.
徐文霞 《青年教师》2006,(11):27-28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上的一个著名论题。它告诉我们,在欣赏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的特定的距离,既不可亲密无间,也不可拒之千里,否则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课堂提问又称“设疑”,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它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距离美,正是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尝试。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把握好距离美呢?  相似文献   

11.
距离是审美的一个必要因素,审美中的距离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指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作为艺术因素的"心理距离”。审美过程中插入心理距离以后,实际上处于一种功利情感淡出审美情感介入的状态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异与惯常思维,是由于距离带来了艺术的虚构。  相似文献   

12.
黄金分割在自然和社会中有着广泛的意义,从古到今始终被美学家作为形式美的一条法则。本文分析黄金分割的内在数理结构,从美学角度论述黄金分割的应用,然后分析黄金分割的美学意义,对其审美品性的深层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古典主义美学建立的基础 ,一是理性主义 ,一是人本主义。它在设定了审美的主客体之后 ,坚持认为客体是为主体而存在的 ,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 ,审美活动是建立在主体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美”作为客体 ,要么是人在客体中见到的人的观念的外化或情感的投射 ,要么是人的实践在客体上打上的烙印 ,其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于是 ,在古典主义美学家看来 ,审美活动面对的客体 ,只能是个人文化的客体。在审美活动中 ,人在客体中见到的是人自身的影子 ,读出的是自己的本质。对于古典主义美学而言 ,首先 ,美总是指那些能够被人的理性认识与…  相似文献   

14.
“心理距离”是人们面对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时,摒弃原先功利的、伦理的、实用的想法,采取一种空明虚静的或者实事求是的态度。质言之,即采取一种与原先想法(如果原先有想法的话)拉开一定距离的心理态度。 心理距离说是由本世纪初瑞士(?)英国的心理学家兼美学家布洛创立的。他是从审美角度立论的;他在《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心理距离”这个概念,并论述了心理距离说的有关规律。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或我们对事物的感觉)之间的距离”。“距离  相似文献   

15.
美术是造型艺术,也专指绘画。单对美的解释就有很多种: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美 因人而产生,为人而存在。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生 活 ”。美学家李泽厚说,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形 式。 艺术是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审美创造,被加工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反映在艺术家头 脑中的 映象。因此说,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的源泉是生活,但它并不等同于生活,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 升华。艺术的审美创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相似文献   

16.
丑作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早已登上艺术的舞台,由审美到审丑,使文学长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尽管作为一个现实存在,丑本身不受欢迎,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正像美学家指出的那样;“所谓丑,是对一切不利于生命存在的东西的美学领会。丑指的是生活中那些令人厌恶、反感的东西,他们本身无疑是坏的。  相似文献   

17.
“心理距离说”是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912年提出和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美学理论。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之间的距离”。距离“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则,在审美时“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它消失的境界”。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数学课教师,在把“心理距离说”运用于课堂教学和课下与学生交流等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注意师生情感上的距离情感上的距离应在相互了解中逐渐缩短,但也应有一…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社会学家的齐美尔和作为美学家的齐美尔也许无法完全分开,但是—个美学的研究角度却能够发掘齐美尔思想中更多的闪光之处。而这,则恰恰是湘潭大学杨向荣副教授新作《现代性和距离——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齐美尔美学》的鲜明特色。该著力求从美学的角度来给齐美尔画像,在此著中,审美现代性的视域和美学的维度成为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9.
杜夫海纳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当代著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以探讨人类的审美经验为己任,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在杜夫海纳那里也就是本体论。他的研究宗旨不仅说明他是当代少有的本体论美学家,而且也说明他也把本体论美学纳入了审美经验的研究范围。现象学在胡塞尔那里是纯粹的认识论,在海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美育西宁五中副校长罗崇明美育,又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是形象的教育,它以形象愉悦人、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审美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没有审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历史上许多美学家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