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周秀苗 《考试周刊》2007,(11):26-28
思维具有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民族性不可避免会反映到语言中。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交融直至借用过程,都要依据引进他语词的民族思维特性进行转换,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对借入的外来词按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汉语是一种表意语言,因而外来词在引进和使用的过程中经过汉民族思维的梳理,使之具有汉语的特点,才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生根发芽。汉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不断地吸收异族、异国的语言并不断地汉化。  相似文献   

2.
外来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佛缘外来词与汉语的语言接触对汉语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莫过于对其的借用与吸收。外来词的使用丰富了汉语语言的各个方面﹐使汉语表述更加简洁、完善;同时,也对汉语词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了佛缘外来词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语言间的词汇借用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各种语言中大量存在的外来词,汉语也不例外。在汉语大量的外来词中,音译词所占比重很大,在对源词语进行音译汉化生成汉语词汇时,虽然不必追求语音上的绝对一致,但也要尽量秉持语音相似或相近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也会经常发现诸如"埃博拉"一类译音词中存在的、汉语发音与源语言发音有明显出入的音译例外现象,这些音译例外现象往往会造成跨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和误解。本文以"埃博拉"一词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借词音系学分析并探究其语音汉化的过程,旨在说明汉语音译词汉化的一般规律,阐释音译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音译词汉化过程中的语音对应,从优化翻译方法及合理对待认知经验两方面,提出避免音译例外现象的应对策略和规范外来词汉化过程的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在佛教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大背景下,大量佛源外来词被译借到汉语中以后,从词形到意义都受到汉语词汇规律的制约,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在引借佛源外来词的早期,很多词语存在多种形式,后来才逐步定型为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称这一过程为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是佛源外来词汉化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佛源外来词的定型化有译借方式定型、音译词的定型、意译词的定型、音节定型、用字定型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谈外来词的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中,外来词的汉化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外来词汉化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丰富比较语言学的内容,而且对外来词的规范化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什么是外来词的汉化?一种外语的词一旦被汉语吸收,它就得按照汉语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改造,从而成为汉语词汇中的成  相似文献   

6.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大量英语外来词涌入汉语,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英源外来词汉化体现在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诸方面,以符合中国人崇尚简约美、内涵美、风雅美的文化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接触看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英汉语言接触对汉语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莫过于外来词的借用与吸收。借词的使用丰富了汉语语言,使汉语表述更加方便,简洁;同时,也对当今汉语词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借词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汉语词汇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外来词的汉化及其文化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中,汉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吸收外来词,其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也就是对外来词进行汉化以纳入自己的词汇系统的过程,而外来词汉化的深层动因则在于汉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语言认知心理。  相似文献   

9.
"外来词"是本民族固有词汇以外的、受异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词。在近现代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接触中,汉语和英语的接触无疑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对汉语产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其集中反映在汉语当中出现的大量英源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英源外来词对汉语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影响,而在这些影响中最为凸显和直观的是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词汇输入汉语中,经过引申发展,这些佛教词汇和汉语词汇融为一体。有些汉语词汇由于在佛教申的广泛使用,变为佛教专用语,有些汉语词汇被佛教借用后虽又成为汉语的一般词汇,但其意义则是来自佛教用义的,造词时的本义却不通行了。  相似文献   

11.
伴随外来词的大量引入,现代汉语词汇中形成了一些新的同义词。这些同义外来词是由于人们使用的翻译形式不同、汉语方言语音的不同、同一个外来词使用范围的变化、音译词的大量使用以及网络热词的活用等原因而产生的,这些同义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增强了汉语的表义功能,在语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张泰 《文教资料》2008,(2):29-30
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在民族之间的往来与交融过程中,一些重要的词语便被借鉴到各自的语言当中而成为外来词.汉民族很早就与外族有着贸易上的交往,以后加强了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因此,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来词,这些词的存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促进了汉语的发展.但是,由于汉语的表意性和语言自身纯洁性的要求,外来词经历了汉化的过程,受到汉语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汉语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语言也相应发生新的发展变化。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后,对汉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影响很大。其中词汇这一对于社会发展最敏感,几乎处于不断变动中的语言组织的基本单位,自然成为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反映佛教思想、文化以及文物制度的印度古典语言(以梵语为主)成为汉语词汇中外来词部分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汉语词汇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这已为语言学界所共认,并逐步有人在开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量佛经的翻译生成了很多汉语所没有的词汇。这些佛教汉语新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佛教外来词。它们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文化,扩充了汉语词汇。按照它们的得来方式,即翻译方法,可以将其分为:音译词,新造词,意译词,半音半意词。通过分析这些佛教外来词,它们融入汉语的成功给翻译外来词提供了有用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许多外来词语,其中很多已被吸收同化成为汉语词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借词汉化历史的考察、对借词构成方式的归纳,探讨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些外来词的影响,同时简要分析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许多外来词语,其中很多已被吸收同化成为汉语词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借词汉化历史的考察、对借词构成方式的归纳,探讨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对这些外来词的影响,同时简要分析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将汉英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对词的借用置于各自的文化心理背景下加以讨论,指出文化心理因素可制约也可推动语言对外来词的使用。随着科技全球化发展,跨语言文化交流的加强,词汇相互借用将越来越强。对文化心理作用的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代外来词语对汉语的影响,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8.
词语借用属世界各语言中的共有现象。借用词即外来词,是指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借用而来的词语。本文将探讨英语中的汉语借用词英语借用汉语词汇的原因(借用词语义论),借用词的三种构词规则和方式(借用词词源说),最后追溯到其与中英文化的关系;阐明英语中的汉语借用词是中英文化交流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对英语起着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近现代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为中国引进、吸收现代文明提供了便利。日语借词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汉语在吸收日语词汇的过程中,对日语借词进行了改造和同化。日语借词的不断进入,会增加汉语词语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开展日语借词使用的规范工作,以提高语言交际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