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化演进历程。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呈现出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化轨迹:从理论介绍到接受信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自觉;通过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论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通过革命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完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创者从理论信仰到革命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近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历史传统惯性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农村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理性审视当代中国农村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以及信仰主体的单一化和信仰心态上敬畏感缺失等特征基础之上,特别关注当代农村各种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争夺信众并竭力压缩其生存空间的现实处境,仔细剖析其陷于困境的原因,这些都将有助于正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类生活的理性基础。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是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主体间性超越了传统哲学实践观"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更加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和理解关系。本文基于主体间性之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性,探究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思想方法、文化建构和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信仰是信仰主体对信仰客体的由衷相信和自觉追求,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加强信仰的理论确认、情感体验、行为追求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市和海宁市的部分民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应从加强宣传、发展经济、改革创新、区别对待等方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实现中国民众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转换和提升。  相似文献   

6.
信仰是人终极关怀的需要,它不仅是一种高级精神需求,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超越。信仰具有鲜明的心理层次,它的建构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过程。马克思主义因其鲜明的理论特点,在信仰的建构过程中会遭遇到不可避免的心理困境,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普通民众信仰两者心理建构层次的差距上。从信仰建构的心理层次角度出发,反思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面临的心理困境,可望找到正确建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中共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互动问题的探索,历经了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其探索具有求实求是、辩证互动和优势互补三个历史特点;其演进和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信仰反映的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支撑点;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调解器;信仰能转化为主体行为的内驱力,能激发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欲望。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加强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信仰反映的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信仰是人类精神的支撑点;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调解器;信仰能转化为主体行为的内驱力,能激发出主体的本质力量和创造欲望.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加强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理性关注内容的解读,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根基、完整体系与现实生长点,本文进一步剖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个体实践内容分别为理性思维方式之理想变革、行为价值取向之意义转换、安身立命之终极寄托。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构思,而且为中国人的信仰寻得理想归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