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秋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六十二岁客死当涂,埋骨长江边。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  相似文献   

2.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  相似文献   

3.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汪伦酿美酒相款待。临走时,汪伦送行,李白甚是感激,至放歌台作《赠汪伦》一首留别,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汪伦为何人?宋本《李太白文集》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汪伦酝美酒以待白。”后人多沿其说,包括地方志。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改写 大家都熟悉《赠汪伦》这首诗,可是你们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唐朝有个书生叫汪伦,他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一个小镇上。他十分仰慕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只是无缘相识。  相似文献   

5.
一、课始“引趣” 占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  相似文献   

6.
《赠汪伦》是一首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名诗,如何让学生感受这份真情呢?我想首先得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备课时我偶然发现一则讲述《赠汪伦》一诗来历的小故事。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李白晚年在皖南流浪时,突然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先生喜欢游览胜景吗?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开怀豪饮吗?我这里有万里酒店。"李白一下子被这封有趣的信吸  相似文献   

7.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传统诗歌教学——朗读、字词解释、串解全诗这三步曲,学生早已感到乏味。因此,教这首诗时,我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效果很好。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唐代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十分仰慕诗仙李白的才华与人品,很想结交李白。但自己怎样才能将闻名天下的诗仙请到家呢?他左思右  相似文献   

8.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赠汪伦》的诗,可谓脍炙人口。历代一些注家把汪伦说为“村民”,是一位普通的劳动人民,也有人以此诗为例,来说明李白与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其实,汪伦不是“村民”,而是唐代的一位名士,并且还当过“县令”。  相似文献   

9.
机智的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赠汪伦》,诗歌表达了二人深深的别离之情。潭水深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别的深情,可见两人情义之深。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汪伦是如何结交上大诗人李白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汪伦本是安徽泾县人,住在桃花潭边一个名叫“万村”的小镇上。他与李白素不相识,却十分仰慕这位诗仙,很想结交他。然而李白大名鼎鼎,怎样才能请动他的大驾,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小镇来呢?恰巧机会来了,李白遨游名山大川来到皖南。汪伦深知李白…  相似文献   

10.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很著名的一首赠别诗,我从小就能背诵。但在背诵时,却不曾有所怀疑:李白对汪伦的感情真的比千尺潭水还深吗?直到以后读了《李太白全集》我才明白,李白对汪伦哪里有什么真感情  相似文献   

11.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赠汪伦》,已被传唱一千二百多年,尤其是后两句,常被引用来表达最深厚的友谊.于是有人会问,这汪伦是什么人?目空一切的李白为何独对汪先生如此情深意厚呢?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介绍,汪伦是安徽黟县人,后担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的汪县长竞热爱上了他工作多年的地方,于是将家室由黟县迁到了泾县.再后来,他听说大名鼎鼎的李白到了南陵,旅居在叔父李冰阳家.南陵距泾县只有几十公里,这不是结交李白的大好时机吗?可是转念一想,李白曾在唐玄宗身边工作,动不动就甩中央首长的牌子,会买他这个县级干部的账吗?  相似文献   

12.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一、独特的“相识故事”,感受豪情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交流对李白的了解,经过一番热烈的发言,大家将李白定位为唐代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对汪伦的认识,孩子们却只知道他是桃花潭边的一位农民。此时,我故作惊讶:“一位是伟大的诗人,一个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农民,他们是怎么认识,又怎么会成为好朋友的呢?”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人说他们可能原来是亲…  相似文献   

13.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赏析:李白的这首诗叫《桃花潭绝句》,又叫《赠汪伦》。汪伦是谁呢?他是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地方的豪士。他曾经写信给李白,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等李白兴致勃勃地来到泾川后,汪伦才实话实说:“桃花是一个水潭的名字,实际上此地没有桃花。信上说的万家酒店,是指有一家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一万家酒店。”李白被他的机智友好逗乐了,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开怀大笑。汪伦款待李白游玩了几天以后,又赠送了他名马八匹、官锦十匹。离开的那天…  相似文献   

14.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5.
诗中情     
诗是智慧的结晶,是凝聚了人们所有情感而成的。情感是诗的源泉,是诗的生命,他们紧紧相连,好像一对亲兄弟。《赠汪伦》记录了唐代诗人李白与好友汪伦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将要走了,汪伦为他送行。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连千尺的潭水也比不上诗人与好友的友情。在这里,诗和情紧紧相连,完全融合。  相似文献   

16.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听说李白被贬官后周游到湖北一带,很想认识这位诗人。他知道李白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赏花,二是喝酒。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泾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希望他到泾县畅游。李白兴致勃勃来到泾县,奇怪的是到达之后却不见一朵桃花,只见几家酒店,与信中所说大不相同,心中不禁疑惑起来。看着李白迟疑不解的神情,汪伦开心地笑了。他说:“我信中的桃花指的是潭水名,这里有桃花潭方圆十里,所以称十里桃花;我们这里酒店的主人姓万,人们便以万家酒店相称了。我何尝骗你呢?”李白听了之后,对汪伦毫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巧妙的方法导课,可以激发学生上好本节课的情趣,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一、利用时代背景导课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汪伦当时很年轻,也很爱好写诗,他对当时有名的大诗人李白的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很想拜访一下李白,但又怕见不着李白。  相似文献   

18.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一、课始“引趣”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  相似文献   

20.
盼盼:你知道李白写过一首诗,名叫《赠汪伦》吗?园园:知道。不就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吗?盼盼:背得不错,考你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里的“深”是什么意思?园园:太简单了,“深”的意思是“由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的距离大。”我想起来了,这首诗是说李白和汪伦两人的感情深,对吗?感情深的“深”可不是这个意思了。盼盼:对!刚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用的是本义,而感情深的“深”用的可是引申义,是说“深厚、密切”。在杜甫的《羌村三首》中的诗句“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中的“深”也是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