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听课,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经常参与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契机。然而。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总是习惯性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上课教师身上,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体验感,很少去关注师生在课堂这个动态过程中如何共生共长,很少去关注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这样听课,既不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也不利于真正实现“采他山之石”的目的。那么,听课究竟应关注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面对高中的生物学会考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教法” ,还要注意“学法” ,使学生既要“学会”又要“会学”。通过几年的教学 ,我总结了“五会”学习法 :1 会读生物学是一门理解兼记忆性的学科 ,学生既要全面了解教材每部分的内容 ,又要抓住重点。在每节课 ,首先指导学生粗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 ,然后对概念、特点、规律等着重读、反复读 ,确实不能理解的做记号 ,再带着问题去听课 ,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2 会听“会听”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要聚精会神 ,特别是注意听“读”时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 ,要听好教师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 ?…  相似文献   

3.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叶圣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写作文。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教学是初三  相似文献   

4.
听一堂课要想有所收益,至少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听课前的准备、听课中的方法、听课后的总结。一、充分的课前准备1.明确听课对象听哪位教师的课?听课的内容是什么?需带那些有关材料去听课?听课者要一清二楚,尤其要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做到先备后听,这样才能较好地把握听课的  相似文献   

5.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听课,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讲好课,另一方面学生要会听,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张用一个更大的社会概念“倾听”来代替简单的“听课”一词。会长丹尼斯认为“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倾听来进行的,语文教师首先教给学生的学习技巧应该是课堂倾听”。即“如何听课”。一、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听课误区误区1.倾听=听课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朵听。听课时,学生如果不融入兴趣、思维、感情等主动性因素,即使认真到一字不落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个成语。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报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以德报怨”语出《论语·宪问》:  相似文献   

7.
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学习目标由过去的“学会”变成现在的“会学”,因为只有“会学”了,我们才能“学会”。1.会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开始。课前能否做好预习是能否听好课的先决条件。预习做好了,同学们就能带着问题和信心去听课,上课时就能主动听讲,认真思考,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2.会听课。听课是学习过程“三大环节”中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听课。听课时,思路要始终跟着老师走,我们…  相似文献   

8.
到公园去玩     
你会说,就是写到公园去玩嘛,见到什么就写什么呗。你说得没错,但这样不见得会写好。因为在选材之后,你还要对要写的东西进行一番处理。怎么处理呀?就是找出里面最有意思的部分。一般管这叫提炼。通过提炼找出主题。什么是主题?主题就是你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也  相似文献   

9.
<正>扭转课堂教学交流被动低效的局面,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课题。前不久,我拜读了周彬教授的《邀请听课制:对公开课的批判与重构》一文,颇有感触。文章这样描述"邀请听课制":"邀请听课制是让学校一级及一级以下级别的教师,在学期内必须邀请一定数量的同事去听自己的课,至于什么时候去听,以及去听什么内容,听完后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均由教师自己安排的教学交流制度。对一级及一级以下级别的教师,我们只考查教师  相似文献   

10.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叶圣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写作文。"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教学是初三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1.
这里所说的听课 ,主要是指领导、教研人员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或教师之间进行观摩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对于我们规范课堂教学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先说教师间的听课。无论是对新上网教师的寻规入矩 ,还是对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师的再提高 ,“听课”是最简捷、便利的方式 ,在现今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新教师 ,教什么?怎样教?书本上的理论显然有些苍白。怎么办?听课去!听别人教什么 ,听别人怎么教。这样书本的理论 ,加上听课的实践 ,于是便会很快进入角色。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 ,有心于教学钻研的…  相似文献   

12.
听课,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经常参与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契机。然而,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总是习惯性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上课教师身上,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体验感,很少去关注师生在课堂这个动态过程中如何共生共长,很少去关注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这样听课,既不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也不利于真正实现“采他山之石”的目的。那么,听课究竟应关注什么呢?一、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  相似文献   

13.
江苏 《农村教育》2007,(12):62-64
一、趣昧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词语(品尝)什么意思?学生:品尝就是吃的意思。学生:而且是慢慢地吃,要吃出它的味道。师:对呀,那你们品尝过什么?什么味道?  相似文献   

14.
一、读。课前必须预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要带着问题去听课。首先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然后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疑难问题怎样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如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考虑为什么在不同阶段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提法,以便抓住本质,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清氧化剂、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听课活动中,不少听课者没有事先做准备的意识和习惯,以为带着纸笔就可以直接进入课堂,在课堂中要么是记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要么是听到底,记到底,成了纯粹的“笔记员”。在他们看来,听课只要带着耳朵去听、带着笔记去记就行了,何必特意去准备什么。实际上,听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听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听课活动实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飞扬童心当我们面对文本时,会本能地以自己的立场、思维去理解。我们读出什么,课堂就讲什么;我们认为要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学到什么程度。薛法根老师谈道: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将自己当做一个儿童,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上作文课,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语“谋定而后动”,让同学们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经过考虑后,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张文说:“谋就是考虑、计划的意思,‘定’就是好了、妥当的意思……”,张文的话还没说完,李红就抢着说:“我知道了,‘后动’就是然后去做的意思,‘谋定而后动’的意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先考虑好计划好然后才去做,可是这个词同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关系呢”?李红的话音一落,同学们带着满脸的疑问。  相似文献   

18.
有位语文专家曾多次说过这样一句话:“外行听课看热闹,内行听课听门道。”我们要使自己由外行变内行、由看热闹变成听门道: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听课前要充分准备为了更好地听课,提高听课的质量,教师在听课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1、确定听课的目的听课不能什么都抓,什么都要,否则往往什么也得不到。听一节课能得二、三点,或是某一点收获,就是取得了良好的听课效果。那么如何确定听课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秋天 ,我告诉学生 ,我们要去张家港最大的公园写生 ,学生欢呼雀跃。这样 ,我带着二 (6)班 46名天真可爱的孩子来到目的地。我们选择了一个开阔的场地围坐起来 ,学生已经等不及了 ,纷纷问我 :“我们画些什么呀 ?”我对学生说 :“我们这次活动是一次特殊的写生 ,先要找一找公园里哪些地方设置了标志 ,然后把这些标志画下来 ,想一想他们是什么意思 ,有些标志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打个‘?’。大家分成男女两组开展比赛 ,看男女同学谁画的标志多 ,懂得的标志多 ,半个小时后我们再在这里集合。”30分钟过后 ,学生三三两两地回来了 ,…  相似文献   

20.
大凡教师,都免不了听课.由于听课人角色、目的乃至心态的不同,其听课类型也就有所不同.我们认为,不论你是什么"原角色"、抱着什么目的和心态,属于什么类型的听课,当你走进教室时,你就应该实现"角色转换".那么,我们应该从"原角色"转换成什么样的"听课角色"呢?要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角色定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