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之沃土     
有本书叫《要生活得写意》,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遐想。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将“人,诗意的栖居”诠释得让人怀想不已。每个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的教师呢?教师精神栖息的沃土在何方?  相似文献   

2.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生活中感触到诗的意趣、和谐和美的存在。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学习诗词,畅游诗海.引导孩子在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诗意地生活,是在精彩纷呈的诗意的活动中呈现,吟诵、品位、鉴赏、习作……促使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那么这幅画卷的底色一定是劳动。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劳作中诗意栖居,是人类追求的生活境界,也应是劳动教育的最终归属。然而,现实生活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认识使得劳动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著名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拥有诗的生活,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意趣和美的存在。通州市石港小学的素质教育基地——“玉米人农庄”就是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的极好地方。孩子们在农庄里可以用自己的小手转转古老的纺车,感受织布的乐趣;可以摸摸青衣花布、绣花荷包,聆听老爷爷、老奶奶们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世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句话栖居在我心里,伴我走过了无数个匆忙劳累的日子。无论外界多么寒冷,用诗意的心来生活,用诗意的心来工作就能感到温暖。“诗意地栖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只要心中充满阳光,就能诗意地栖居,所以在四季轮回的教育时光里,我总是干方百计地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融融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6.
孙迎光 《焦作大学学报》2002,16(3):73-74,94
“人在教育中诗意地涵居”,不是教育局部的(如文学欣赏领域)和偶然的(如教师的教育方法带有诗意)状态,而是教育的整体状态,人原本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作诗的本质是“让栖居”(让人诗意地栖居),即展示显示者与隐蔽者相互作用的人生境域,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应该成为“让栖居”的诗者,使教育与本然的人生境域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8.
“课堂富有诗意,教学具有美感,学生快乐成长。”2010年以来,洪湖一小以“在校园里,诗意地栖居”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诗意课堂,创造诗意教育,让课堂成为一个愉悦的场所,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让学生在诗意课堂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9.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它与“缧绁”、“禁锢”、“奴役”区分了定义,与“摧折”、“愚钝”、“诓骗”划清了界限。它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它使学子生活在劳动与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一个世纪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高声唱道:“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把生活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心灵深处,像一条潺潺的小河,在这个世界流淌;“诗意地栖居”,就是摒弃现实社会的声色犬马,不时仰望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诗意地栖居”,就是在简洁、明净的自然怀抱中简单而真诚地生活,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保持充实、和谐、宁静的心态,在恶浊的世俗泥潭中永远独守精神家园的月亮。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兰亭集序》就是这样一篇表达“诗意地栖居”的美文,一篇关于自然、人…  相似文献   

11.
师之沃土     
有本书叫《要生活得写意》,光是书名就让人充满遐想。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将人,诗意的栖居诠释得让人怀想不已。每个人都渴望诗意地栖居,那么,我们的教师呢?教师精神栖息的沃土在何方?  相似文献   

12.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它与“缧绁”、“禁锢”、“奴役”区分了定义,与“摧折”、“愚钝”、“诓骗”划清了界限。它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它使学子生活在劳动与  相似文献   

13.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人为何能够“诗意地栖居”?那是因为人有思想和独一无二的精神力,使得人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够享受精神生活。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精神生活以其无穷的魅力还原我们一个本真的自我,点燃生命的光辉,使我们最细腻地接近美好。  相似文献   

14.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经历温馨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月光曲》一文正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的文章,它文美、曲美、情美。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本课时直奔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光曲》如诗如画的意境。走近盲姑娘,了解盲姑娘,感受盲姑娘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5.
设计意图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让学生能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课堂上,经历温馨的心灵旅行,让他们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月光曲》一文正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的文章,它文美、曲美、情美。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本课时直奔重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月光曲》如诗如画的意境。走近盲姑娘,了解盲姑娘,感受盲姑娘的人格美。本课时设计努力营造诗意的语文,教师用…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言简意深,洋溢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吟诵之,函咏之,内心不但充满着崇敬、高尚与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沸腾着亲切、自豪与活力无穷之情。语文是充满诗意的,做语文教师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散发诗意的语文世界里。语文教师的诗  相似文献   

17.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一种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钝,走向精致、高雅、聪慧的生活.它能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使人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的和诗意的氤氲之中.……  相似文献   

18.
徐瑾 《广西教育》2013,(46):71-71
伟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学习是学生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写好人生这首诗,让生命折射活力,绚丽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诗歌所赋予的丰富情感。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情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9.
"诗意的栖居",这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里最早提出的,即"人,虽满有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人的诗句作了诠释,并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息"的观点①."诗意的栖息"是一种精神诉求,更是一种生活理想.而纵观我国古人的一些人生追求,其中最彰显的就是这种"诗意的栖居".因此,这就为我们重新解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提供了一种视角,或者说,他的"陋室"为我们提供了"诗意的栖居"的一种范本.  相似文献   

20.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