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如何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促进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这一区域合作机制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实证模型考察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对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提高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稳健性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促进了长三角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且这种促进效应在原位城市要大于新进城市。机制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市场整合机制、产业结构升级机制促进整体城市、原位城市和新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经济联系机制的作用则存在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要求,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及其知识协同,对于推进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展开主体分析、政策分析、空间分析及生态分析,并研究了知识协同的流程和机制。[结果/结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知识协同基础,能够通过构建良好的知识协同机制有效驱动创新。  相似文献   

3.
季民卿 《科技通报》2021,37(5):120-124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科普产业和公共科普服务的发展对于科普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长三角区域科普联盟,对于发挥科普场馆对提升长三角地区全民科学素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为例,剖析区域联盟的构建、运行与战略发展路径,通过项目创新实践,思考区域科普联盟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着各种资源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的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形成更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2005—2017年长三角城市统计数据,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并对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异质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1)区域一体化对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机制分析发现,一体化伴随的产业集聚并未形成创新能力提升机制,但一体化推动的区域内部产业转移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3)异质性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非核心城市、欠发达城市、低财政分权城市具有更为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能了解区域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度分析能了解区域的一体化状况.本文借鉴引力模型思想,修正后计算出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并不高,但有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战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潜 《科学中国人》2007,(9):118-11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的新兴地区,其地理位置优势、经济环境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都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长三角的区域物流业随之迅速发展,本文揭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对长三角地区区域物流发展情况作了详细的阐述,系统地解释了该地区实施区域物流战略的必要性,并且根据现实已有的条件和其发展目标以及潜力,从绿色物流、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吸引方面,提出了合理的规划和发展战略。本文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对长三角的区域物流发展提出了合理的规划和战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科技人才流动?基于科学文献大数据,本文利用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科技人才流动,对自然科学领域、非相邻城市间及省际城市间的科技人才流动的提升更大;区域一体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人才向中小城市聚集;在高校资源越丰富,创新产出更多,第三产业越发达且高铁开通的城市,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越强。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提升作用存在多方面的“马太效应”。本研究为优化人才资源的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治理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29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U型结构,区域一体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叠加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力支撑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但也因战略分割带来了资源浪费、区域发展不协调加剧等潜在风险。文章在归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战略协同融合的视角,突出国土空间全覆盖、核心引领和重大战略指引,提出了综合功能区布局方案,将我国划分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下游地区及汾渭谷地、黄河“几字弯”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十大片区,并探讨了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和近期重点任务,以期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绿色发展视域下,城市绿色创新能力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点。如何突破长三角地区体制机制问题,减少协作壁垒,形成联动和协同效应,是长三角城市高质量发展亟需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构建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协同模型进行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特征分析和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自然资源禀赋影响城市绿色创新能力水平;城市绿色创新“虹吸”和“溢出”效应影响城市间协同发展;城市间创新人才投入差距较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大。最后,从人力资本、资源投入和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协同创新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科教最为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国务院要求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优良的科教资源,众多的外资企业以及研发机构为此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两省一市的行政格局会阻碍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进行跨行政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跨行政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上海的核心作用,苏浙两省和上海的互动,跨行政区的政府行为,跨行政区的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支撑作用.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鼓励创新文化、政策环境,加强跨行政区的公共合作,设立跨行政区的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张颖  骆雯雯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107-115
在科技创新视角下,通过建立协作发展的演化博弈模型,推导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作发展的稳定策略,分析策略的影响因素,论证深度协作的重要性,并建立包括协作机制、阶段性目标及发展策略的一体化发展路径。首先区域一体化协作机制主要包括三大驱动机制:落实战略定位与政策实施的政府机制、强化资源配置与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促进信息流通与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其次长三角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要求按时间点依次实现政策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及至全面一体化;最后从区域协调机制、创新人才流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分工、生态环保共同体等方面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区内16个城市之间的发展协调机制初步建立。但显著成果背后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壁垒、市场分割、不正当竞争行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本文通过借鉴欧盟经验,试图探讨长三角竞争制度体系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数字赋能战略、长三角一体化下,打造园区独特品牌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的数字化转型深入产业发展要素与服务模式创新,促使园区与企业"双循坏"转型升级.文章以"长三角一体化""数字化改革"为背景进行高度情境化的区域样本研究,采用实证案例与访谈分析等方法,了解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机制的执行过程,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  相似文献   

15.
杨清可  段学军  王磊  王珅  范业婷  朱高立 《资源科学》2021,43(10):2093-2104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区域一体化中的要素流动方向和产业发展态势,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是驱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协调长三角一体化和土地利用的良性关系,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基于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同机理分析,构建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效率评价体系,解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灰色关联分析验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面板VAR模型探究交互响应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三角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核心-外围”极化特征显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上升明显,与一体化的演化趋势吻合。受区位条件、经济水平与资源等多种要素影响,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匹配失衡。②区域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具有中高等级的关联度,两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③长三角一体化与土地利用效率两系统间正负波动交替的非线性交互特征明显,其中区域一体化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负向累进的冲击效应,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一体化冲击的正向增强效应逐渐减弱并收敛为0。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制定了差异化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以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石雷 《华夏星火》2005,(6):68-70
近年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观点一时遍布全国各地。虽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说法,但实践中效果并不如预计的那么明显。所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客观因素、进程中存在哪些认识误区?进程中的重点领域是什么?就上述这些问题谈谈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大区域制造业增长极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出发,利用协整理论研究三大区域制造业发展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和区域间制造业的扩散及对周边的带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环渤海与长三角、珠三角与长三角间的制造业发展存在协整关系;结合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确认了三大区域间相近的地理空间可能引起长期的互动关系;检验了三大区域制造业在长期动态上存在的关联性,可能是由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引起的;最后从产业链、技术溢出、宏观政策、地理空间和资源禀赋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了产业结构相似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进江西省城乡区域快速和谐发展,根据城市群战略对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及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对江西省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讨论了"珠三角"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对江西城市群构建的巨大推进作用,提出了江西省城市群空间格局构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呼包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核心城市群,需要围绕“形成都市圈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目标,建设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引导城市群健康有序地发展,推动自治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从分析呼包鄂交通现状情况着手,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的,提出了呼包鄂区域交通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20.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出发,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研究。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研究发现,在此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综合水平呈平稳上升且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创新驱动水平低于绿色发展水平;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属于濒临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区域内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性和显著的β收敛趋势。研究发现推动了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对增强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互动、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