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一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2.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4.
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阅读是一种高级的人类精神需要。作者也好,读者也罢,作品满足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心理交流的需要与渴求。正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与对话需要的存在,好的作品才层出不穷。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过程中,除了借以传达信息的作品之外,不存在第三者。由此可见,写作教学的理论与运用必须兼顾作者、作品与读  相似文献   

5.
阅读 ,从文本中获取信息 ,它的本质是吸收。但是 ,在吸收的过程中 ,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创造者 ,因为阅读就是一种创造 ,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美学这样描述阅读的过程 :本文 (作者完成的作品 )→传播(印刷发表 )→接受 (读者接受 )→创造 (读者的创造 )→变形 (读者对本文的超越 )。其中 ,“本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而从“接受”到“变形”就是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的过程。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环境描写的真实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情节结构的曲折性 ,现代派作品还往往留有作者无法解释的疑惑茫然 ,这就使文学作…  相似文献   

6.
阅读理解过程不是读者被动接受作品的过程。阅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对话活动,是两个主体进行着的对话,作者固然是一个主体,读者也是一个主体。读者作为一个主体,主动地跟作者对话,尽管他或许已经不在了,比如说曹雪芹。但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是面对着一个活的曹雪芹,我们是在跟他对话。这种对话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阅读主体有不同的准备,他们的性格、能力、处境等不尽相同,这都影响着他们的阅读。  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德国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7.
读者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该  相似文献   

8.
王怀章 《现代语文》2014,(5):105-106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充分说明对于同部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读,也会读出不同的感悟。对于同样的作品,读者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影响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因素有哪些呢?其实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是在作者第一次创作的基础上,读者的再创作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他们对具体作品的不同看法和感悟。  相似文献   

9.
阅读信念由回归原意到建构新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归原意与建构新意阅读信念的辨析回归原意阅读信念是指 ,读者认为阅读是为了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应该追索作者的原意。此种信念指导下的阅读过程是信息输送的过程。信息输送的过程是指在阅读中信息从认知客体输送到认知主体的过程。在输送式阅读过程中 ,读者通过译码了解文意 ,故而可以说输送式阅读是再造性阅读。拥有回归原意阅读信念的读者确信 ,解释应当并且能够在理解中发现作品或经典的本义 ,原原本本地恢复出作者的意图 ,一旦方法得当 ,解释者对作品的理解 ,就会与作者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相同。这类读者把阅读看作是导管…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活动中,作者──文本──读者这三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书面交际过程。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从作者角度视为作品,从读者角度却称为读物,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  相似文献   

12.
从本质上说,阅读活动,是一种存在差异的交流活动。由于每个人经验和个性等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判断、评价,不仅不同时代的读者往往千差万别,同一时代的读者也不尽相同,甚至同班级的几十名同学也存在差异,更不用说师生之间的阅读理解的差异了。而且,由于作品描写的虚拟世界与读者的现实生活世界存在着差距,使阅读活动成为一种不对等的交流活动,作品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有差异的交流。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和消解,对陶冶学生创造个性品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就像有一定落差的水通过水能发电机…  相似文献   

13.
现代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由作者、作品、读者共同构成的“三R关系”的整体。作者是发出交际信息的源,读者是接收和处理交际信息的另一头,而文本正是交际信息的载体,充当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作品的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过程是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的创造性活动。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重作家———文本的知性化模式,文本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升学应试的压力下,教师不敢“超本”,学生不能“越本”。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不是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而是一个消极被动、穷于应付的接受者…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那意思就是说,作品的内容、意义在最初由作者赋予后,随着不同的时代、地域的读者的阅读,由于这些读者在各自的阅读中,将基于各自人生经历、阅读视角所获得的体验、认识填充进各自的阅读效果中,从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接受美学这种注重读者、注重读者阅读对生成作品内容、意义的作用的观点,对改进我们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极富启发意义的。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讲授作…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一种能力,阅读能力需要按阅读规律进行培养。阅读规律可概括为四条:层次律,即阅读中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表达的有层次的过程;建构律,即阅读者的认知结构是在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体验律,即通过读者、作者之间的无声对话,进行超越时空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双向交流;操作律,即阅读过程是训练阅读者进行各种思想技巧和阅读行为的操作过程。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产生读者、作者、作品浑然一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说明了阅读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交流,在于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读者和读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理解和感悟的差异性,阅读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情感经历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同一篇作品,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面对此情此景,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正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何谓阅读,信息论认为阅读是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心理学认为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即作品,作品是作家创造的产物。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过程中所增补和丰富的”(姚斯语)。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者或作品本身所决定的,而且包括读者的阅读发现,可以说,阅读活动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人们借助言语,彼此交流思想,达成相互理解,获得有效认知的一种行为方式。阅读是读者透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作品的实际意义正是在读者与作者的“相互理解”中建立起来的。由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广东省高中语文教师远程培训中,专家组就这个方面组织了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读者理论的确立,文本成为一个流动、变异的动态系统,它的意义绝非仅是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缩短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与对话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寻找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形成自己对作品创造性的阐释,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